新型降黏劑助力中國石化塔河油田開發稠油
新型降黏劑助力中國石化塔河油田開發稠油

文章來源: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 發布時間:2009-12-28
近年來,中國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塔河油田積極探索開采超稠油工藝新途徑,開展水溶性及油溶性化學降黏開采稠油工藝技術攻關,成效顯著。今年,水溶性化學降黏現場試驗首次突破對稠油黏度高度達50萬毫帕·秒的開采瓶頸,油溶性化學降黏也取得重要進展,節約稀油率達25%以上,全年累計節約降黏稀油5萬余噸,確保了塔河縫洞型油藏的高效開發和原油產量的持續快速增長。
塔河油田稠油產量占總產量的60%以上。2001年以來,塔河油田40%的稠油主要采用摻稀降黏的方式進行開采。但是,隨著塔河油田的快速上產,摻稀油用量也與日俱增。到2008年7月,可用于摻稀的輕質油已不能滿足日益增加的摻稀需求,到去年10月日摻稀油缺口已達到了1100多噸。
2009年塔河油田原油產量再增50萬噸,而增加的產量主要為超稠油區塊。顯然,摻稀降黏工藝已不能滿足后期稠油開采需要,實現增產需要尋求另一把金鑰匙……
專家“把脈”,尋求摻稀替代工藝
塔河油田稠油區塊稠油埋藏深(5400米~6500米),原油黏度高,流動性極差,相當一部分甚至像瀝青一樣不能流動,一般的開采方法無能為力。
2005年,該公司領導層敏銳地意識到摻稀降黏工藝生產的局限性,開始化學降黏的前瞻性技術研究。自2005年起,西北油田分公司就組成稠油化學降黏研究小組,著手化學降黏研究,還多次召集國內專家為塔河油田稠油開采“把脈”,尋求摻稀替代工藝,持續開展了大量的評價及現場試驗。
為盡快取得突破,西北油田工程技術研究院、塔河采油二廠一邊抓緊現場試驗,一邊與高校和科研院所聯系,共同開展研究。2007年10月,從10多個水溶性降黏劑中優選出ZHP-4、DS-302 、SB-3等4種降黏效果好的水溶性降黏劑,并在S80井、T728CH井分別開展水溶性化學降黏試驗,日節約稀油20噸。他們在TK671井開展油溶性化學降黏現場試驗,每天可節約稀油1.54噸。
2008年2月,該公司再次選取TK609井、TK627H井中高含水常規稠油井及TK1013井不含水黏度偏高的稠油井兩種類型井進行工業性試驗。結果證明,水溶性化學降黏對于6、7、8區稠油黏度小于10萬毫帕·秒的常規稠油摻稀機抽井能夠替代摻稀,但對于中高黏度和高黏度稠油,篩選出的水溶性化學降黏劑還不能替代摻稀,需要進一步優化工藝或篩選性能更好的降黏劑,油溶性化學降黏所選油井必須含水小于5%。
研制流動改進劑,從室內走向工業化應用
油井化學降黏試驗初步見效,使化學降黏試驗進入快速發展階段。針對超稠油區塊高溫高礦化度降黏難題,研究人員提出分散稠油瀝青質減低管路摩阻的“流動改進”思路,2008年9月,成功研制了流動改進劑。
他們通過對TK669井、TK1015X井等6口井進行流動改進劑試驗,對黏度小于50萬毫帕·秒以內的稠油能收到較好的分散減阻降黏效果,能夠有效地解決塔河油田10區85%、12區15%的機抽超稠油井井筒降黏問題,每天可節約稀油1095.8噸。
塔河油田重點上產區塊10區、12區屬于超稠油區塊。該區塊采用化學降黏工藝的成功開采,標志著塔河油田已經成功掌握了高黏稠油的化學降黏開采工藝技術,實現了超稠油“摻稀降黏”和“化學降黏”采油工藝的互補。
流動改進劑的成功研發,加快了塔河油田稠油化學降黏劑從室內走向工業化應用的轉化步伐。去年,該油田設計為22口井進行集中配液的601化學降黏集中配液站的投入使用,標志著化學降黏現場推廣應用工作正式拉開帷幕。
降黏劑配液站落成,有效緩解稀油資源不足的局面
去年10月,位于新疆庫車縣境內日配液能力800立方米的降黏劑配液站正式落成,并投入使用,加快了化學降黏技術的應用步伐。2008年,該技術在18口高黏稠油井中推廣應用,替代稠油摻稀生產,日節約稀油500噸,有效緩解了當年稀油資源不足的局面。
為進一步降低稠油水溶性化學降黏成本及適用范圍,經過近1年的攻關,西北油田分公司與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聯合研制出新型乳化降黏劑RPYT-09,并在TH12506井的現場試驗中,平均日產液47.1噸,產油13.2噸,與摻稀開采效果相當,該井試驗是水溶性化學降黏在12區超稠油區塊的首次成功應用,標志著化學降黏在超高黏度油井上取得一定進展。
今年,西北油田全年共實施化學降黏40井次,累計產油53500.8噸,節約稀油54329噸。其中,實施水溶性化學降黏29井次,節約稀油42082噸。油溶性化學降黏共在11口井上進行現場試驗,平均節約稀油率12.6%,最高節約稀油率25%。
在現場推廣應用過程中,該公司還利用井下高效混配器、摻稀單流閥等配套工具有效解決了井下混配不均、井筒液柱壓力變化導致生產受影響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