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核集團:鈷60同位素首次實現國內批量生產
中核集團:鈷60同位素首次實現國內批量生產

發布時間:2010-09-26
2010年5月27日,秦山三核1號機組首批國產21根輻照后鈷調節棒全部安全卸出反應堆,比原計劃提前3天完成更換操作任務。這標志著在中核集團的主導下,秦山三核依靠自主創新,在國內首次成功實現利用重水堆批量生產鈷60同位素。這一創新成果打破了國外對鈷60放射源的長期壟斷,填補了國內空白。
如此大規模生產鈷60在國內還是首次,秦山三核鈷60的生產,可滿足國內約75%的市場需求,從而改變了國家在工業和醫用鈷源定價上長期被動局面。
項目啟動之初面臨眾多挑戰。首先,在思想認識上就有不少反對聲音和疑問——“電站主業是安全發電,搞好安全運行就行了!”“鈷60生產會帶來一定風險,沒有必要冒這個風險。”……同時,核安全管理當局要求秦山三期在鈷60出堆技術的安全性上要有充分論證,至少要保證安全水平不下降。
其次,是來自于技術上的難度。國外將相關技術完全封鎖,只能在一些公開發表的論文中找到只言片語。更何況,在引進的大型核電站上進行堆芯反應性控制裝置變更,這在國內還是首次。
挑戰和困難,似乎成了一座難以逾越的山,而來自上層的鼓勵和支持堅定了所有準備進行科研攻關的人的信心。1999年,秦山三核開展了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從理論上論證了項目的可行性;2000年,該項目的管理工作移交給中核集團公司;2003年11月,在秦山三核兩臺機組投入商業運行后,集團公司組織各相關單位召開會議,確定正式開展自主設計研發;2004年,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將該項目列入2004年國家高技術產業發展項目計劃。
秦山三核領導層充分認識到該項目具有巨大的社會效益和政治責任,歷屆領導都積極推動項目開展。由中國同位素公司牽頭的秦山三核重水堆生產鈷60項目的各項工作有條不紊地開展起來。2003年至2006年全部依靠國內技術力量自主設計和研制。2004年2月集團公司第二次總經理辦公會決定項目實施方為中國同位素公司,秦山三核協助安全申請和實施堆上生產;2006年6月提交國家核安全局審查,2008年6月獲批準;2008年底首批鈷調節棒開始換入1號機組開始生產鈷60;2009年底第二批鈷調節棒開始換入2號機組;經一個循環周期安全輻照后,首批鈷調節棒于2010年5月出堆。
在這個看似簡單的過程里,卻必須解決許多超乎尋常的困難。首先是自主設計。該項目由上海核工程研究設計院承擔,必須做到新設計的鈷調節棒組件能夠替代原不銹鋼組件,使它們的反應性控制能力及其替代前后的全堆芯功率分布要完全一致,以保證原有的安全分析維持不變。改變的影響很大,一個細小的數據都不容出錯,經過不斷討論、反復修改,最后確定結構設計、計算程序、增量截面及發熱率計算、鈷棒配置優化、全堆芯跟蹤計算的整個程序系統。
其次是鈷調節棒組件研制。鈷調節棒組件研制由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承擔,秦山三核與其一道進行探索和研制,建立專用鈷調節棒組件生產線,將試制的產品運往加拿大進行檢測,并完成了300份質保體系文件的編制,建立了完善的質量保證體系,2008年8月至11月正式生產出第一批合格的鈷調節棒組件。
接下來就是安全分析及安全審評,鈷調節棒組件的更換,然后裝載……對于每一個環節,項目組成員從來都是精神飽滿,信心堅定,做模擬操作時特別認真,與實戰操作一模一樣,確保了最后的操作順利完成。
鈷60放射源在工業、醫療領域有著廣泛應用,可用于食品保鮮、工業探傷、γ手術刀等諸多領域。秦山三核首批國產鈷調節棒于2008年12月27日至2009年元月14日更換裝入1號機組反應堆堆芯,經過16個月中子輻照產生大批量的鈷60同位素,整個生產過程完全滿足各項安全、環保指標,其間1號機組始終保持安全可靠運行。首批生產的鈷60活度約480萬居里,可滿足目前國內約60%的市場需求。今后,秦山三核兩個機組每年可以生產約600萬居里,在打破國際壟斷的同時,將有助于進一步提高中核集團在同位素領域的核心競爭力,為國家工業和醫用鈷源的供給提供有力保障,促進我國輻
專題鏈接:中央企業第二任期考核優秀企業專題報道——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
中央企業第二任期考核優秀企業專題報道 照產業和下游同位素應用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