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主研發的汽車數量和認可度已顯著提高
中國自主研發的汽車數量和認可度已顯著提高

文章來源:國際在線 發布時間:2012-05-21
擁有自主品牌汽車是很多中國汽車企業的夢想,最近幾年,中國自主研發的汽車數量和認可度有了顯著提高。近日,記者走進其中的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成員單位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安汽車),這家擁有150年歷史的企業近年來通過創新管理和技術研發體系,培育創新人才,在品牌、技術和專利擁有量等多個方面位居前列。
53歲的趙會是長安汽車從美國引進的高級技術人才,作為長安汽車工程研究總院副院長、中國汽車碰撞安全領域的重要專家,他的碰撞安全研發團隊由最初的4人發展到120多人,推出了多款具有5星安全水平的電動車和轎車。
趙會表示:“可以非常自豪的說,我們的實驗室在世界碰撞安全研究領域是世界一流的,還是國家重點實驗室,世界所有的標準在這里都可以做,我們目前的新產品都在這里研發。”
趙會是中國政府引進的海外高層次人才,在長安汽車公司,像趙會這樣的專家有10人,此外,公司還有80多名來自寶馬、福特、豐田等全球著名汽車企業的資深專家,全公司的科研力量超過6000多人,每年銷售收入的5%被投入研發創新,還在美國底特律、意大利都靈、英國諾丁漢、日本橫濱等地設立四個海外研發中心,形成了全球研發體系。長安汽車工程研究總院院長馮剛說:“在人力資源方面,我們非常注重高級別、尖端的專家引進和投入,我們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做國產化,很多積累不夠,希望在短時間內快速跟上國際汽車技術發展潮流,掌握先進科技,帶動國內年輕的工程師發展。”
目前,在汽車領域286項公認的核心技術領域中,長安汽車公司已掌握262項技術,還牽頭、參與制定了十多項國家與行業標準。
而回顧長安汽車自主創新的路途,可謂艱辛。上世紀80年代開始,長安汽車先后與日本鈴木、美國福特等國際汽車廠商合資,但中方無法掌握核心技術,在利益分配、控制權等方面沒有話語權。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副總經理、長安汽車董事長徐留平說,自主創新是百條路中必須要走的路:“我們的產品和研發有很多黑皮書,都是經驗的積累,通過正向研發,把汽車產業中的原理、運行規律、技術難點日積月累,建立了標準、體系和規范。汽車產業是知識密集型產業、涉及學科眾多,正向研發把這些人和知識綜合起來,為和跨國公司競爭奠定很好基礎。自主創新是必須要走的路,百條大路最后都要通到這里。”
從本世紀初開始,中國政府把自主創新提升到國家競爭力層面,中國的自主汽車研發、設計、制造愈加受到重視,國有和民營資本開始大量投入這個領域,政府的支持政策開始跟進,這帶動了中國自主品牌汽車突飛猛進的發展。以長安汽車為例,2011年,國際汽車制造商協會公布全球汽車品牌銷量排名,長安汽車連續6年居中國自主品牌第一,也是自主品牌唯一產銷過百萬輛的中國車企。
雖說中國的自主汽車還有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技術的進步和市場拓展是顯而易見的。目前,包括長安汽車在內的很多中國汽車企業都在生產純電動、混合動力的新能源汽車,長安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總經理任勇認為:“不搞自主研發,沒有核心技術,會受制于人,沒有話語權。我認為,搞自主研發是戰略需求,不是想做或者不想做的問題,不可能照抄別人經驗。”
截至目前,長安汽車居國內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銷量第一,累計行駛里程超過4000萬公里,新能源汽車的研發、產業化、示范運行等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中國已經連續三年成為世界第一大汽車市場,但中國自主品牌還只是“非著名品牌”。業界人士認為,隨著國際汽車巨頭在中國市場不斷向中低端滲透,中國汽車產業將成為競爭最為激烈的行業。中國汽車要占有一席之地,只能靠自主創新,提升品牌影響力,政府、企業和消費者都需要轉變觀念。
中國政府公布的《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提出要實施自主品牌戰略,著力培育自主品牌,擴大自主品牌汽車的市場比例。到2015年,中國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累計產銷量有望達到50萬輛,到2020年將超過500萬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