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 發布時間:2013-05-16
截至目前,植入了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一院18所和天津泰達國際心血管醫院(以下簡稱泰心醫院)合作研制的第三代心室輔助裝置(血泵)的綿羊“天久”,已健康存活60多天,創下國內最長存活記錄。
該血泵直徑49毫米,重177克,相當于一塊機械手表的重量。它將用于治療終末期心力衰竭疾病,為患者再造一個“健康心臟”。
此前,我國第三代有源磁懸浮離心血泵,最長使實驗動物存活了38天,并未進行臨床應用。
由18所和泰心醫院研制的磁液雙懸浮血泵,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運用了航天伺服技術領域的磁懸浮技術和動壓軸承技術,血泵轉子在血液中懸浮旋轉,可避免接觸患者血液而造成破壞。
其溶血指標NHI(衡量血泵對血液中紅細胞的破壞程度)穩定在0.002mg/dL左右。此前國內最好指標是0.0075mg/dL,而國際先進指標約為0.003mg/dL。
18所和泰心醫院組成的研發團隊在2010年12月啟動研制攻關,確定了磁液雙懸浮、泵機一體化、電控雙冗余的總體技術方案;2012年7月在綿羊“天久”身上進行實驗,今年3月14日植入第三代血泵,首次實現攜帶電池與控制器自由活動,達到臨床植入的模擬狀態。
18所所長朱成林透露:“預計在8月份還會推出更滿足臨床要求的新血泵,新產品在性能和可靠性方面還會有提高。”
當前,治療終末期心力衰竭只能依靠循環輔助或心臟移植。泰心醫院院長劉曉程介紹:“由于心臟供體匱乏,遠遠無法滿足患者需求,所以植入血泵是全世界公認的治療各類終末期心力衰竭的有效方法。”
雙方在研發過程中一共申請了10項專利,下一步將成立實體經濟單位,啟動臨床申請工作。
有數據顯示,國際上同類產品目前單價約為10萬歐元(未加稅費,約合人民幣近100萬元),國內產品單價30萬元左右,每年還需要3萬~5萬元的設備檢測維修費用,很多病人望“泵”興嘆。
朱成林表示:“我們研制的航天‘心’體積小、質量輕、溫升低、方便植入體內,會早日以相對低廉的價格應用于醫療臨床。”
據悉,慢性心力衰竭日益成為最常見、危害最大的心血管疾病,是諸多類型心血管疾病的終末期表現,大量心臟病人在等待心臟移植的過程中死亡。目前全世界約有8000萬心衰患者,我國占1600多萬,再加上老齡化趨勢嚴重,終末期心衰已成為全球性社會醫療衛生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