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煤集團平朔礦區建礦20年成就輝煌
中煤集團平朔礦區建礦20年成就輝煌

文章來源:中國中煤能源集團公司 發布時間:2007-09-12
中煤集團平朔礦區建礦20年成就輝煌
9月10日,中煤集團平朔礦區喜迎建礦20周年。20年前,我國第一座中外合作開發的大型現代化露天煤礦——平朔安太堡礦按期投產,成為當時煤炭行業改革開放政策的開篇之作,使我國的煤炭開采技術一步向前跨越了三十年。20年后的今天,中煤集團平朔礦區不僅擁有兩座生產能力1500萬噸/年的露天礦,還擁有兩座生產能力千萬噸級的井工礦、總入洗能力6600萬噸/年的五座配套選煤廠、總運輸能力8600萬噸的兩條鐵路專用線,以及可以新增產能2600萬噸的一個在建礦和一個籌建礦,成為中國重要的動力煤生產基地。20年來,平朔礦區共生產煤炭4.69億噸,上繳各類稅費62.06億元,出口創匯43億美元,為國家經濟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安太堡礦:改革開放的一面旗幟
1979年1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剛剛閉幕,鄧小平同志訪問美國。期間,他以戰略家的深思熟慮,邀請美國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長哈默博士到中國投資辦企業。于是,中外合作開發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礦項目邁開了第一步,這對中國對外開放事業具有重要意義。
1985年7月1日,經過三年的精心準備,安太堡礦正式開工。1987年9月10日,安太堡礦按期投產。僅用兩年多時間建成中國最大的現代化露天煤礦,這樣的建設速度相當于當時我國建設礦山周期的四分之一。
平朔地處山西省雁門關外,過去是一個非常封閉的地區,是安太堡礦的開發建設把它推向了改革開放的前沿。當時,來自12個國家和地區的專家和技術人員,以及全國各地為平朔抽調的幾百名煤炭專業人才匯集在平朔展開了大會戰。項目建設中,通過中西方文化、觀念、思維的不斷碰撞、滲透,平朔人的思想解放了、眼界開闊了,逐步學會了現代化礦山的管理方法,掌握了現代化設備的操作技巧,具備了建設現代化露天煤礦的能力。
1991年,由于國際煤炭市場不景氣,外方調整經營方針退出合作。當時,安太堡礦正面臨著采剝比嚴重失調、南排土場大面積滑坡等困難。在企業重大轉折的關鍵時刻,國務院領導明確指示:“要下決心把這個礦辦好,要辦得比外國人在時還要好。”平朔人懷著為國爭光的滿腔激情,在認真學習借鑒、消化吸收外方先進管理經驗的基礎上,根據我國國情加以改進、創新、完善,形成了一套科學高效的現代化管理方法,做到了中西合壁、洋為我用。煤炭產量一年一個臺階,于1996年全面達到設計生產能力,創造了“高效率、高科技、高效益、快節奏”的“三高一快”模式,連續多年被評為全國高產高效礦井和安全質量標準化礦井。
建礦伊始,平朔公司就堅持企業發展與環境治理、節約資源良性互動、同步發展,堅持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相統一。安太堡礦初建時,就將土地復墾資金納入生產成本,開創了我國礦山土地復墾工作的先河。二十多年來,公司已累計投入復墾資金1.5億元,完成土地復墾總面積22500余畝,礦區土地復墾率達到40%以上,排土場可復墾達到90%以上,復墾引種種植87個品種,形成了采礦、排土、復墾、種植一條龍生產作業方式,建立了草、灌、喬、木復墾種植的立體模式,生態環境建設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安家嶺礦:煤炭工業的新標桿
安家嶺礦項目是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期,由中煤集團自行設計、建設的大型現代化煤礦項目。在國家部委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煤集團抽調所屬煤炭設計、施工、機械制造、監理等企業的精兵強將共同作戰,充分發揮了中煤集團公司產業鏈完整的優勢,使得安家嶺礦項目做到了投資減半、產量翻番。
安家嶺礦項目原設計能力1500萬噸/年、投資預算97億元。建設過程中,通過兩次優化設計,創造性地將露天開采改為露井聯采。這樣一來,不僅資源回收率達90%以上,而且用49億元的投資建成了一座露天礦、一座選煤廠、一條鐵路專用線和兩座井工礦,年生產能力達到3500萬噸。安家嶺礦項目全部工程的噸煤投資用了157元,建成了中國最現代化的特大型礦區,成為中國煤炭工業建設史上的一個新標桿。
二十年來,平朔公司累計開采礦田面積13.86平方公里,動用地質儲量5.04億噸,采出原煤4.69億噸,資源回收率93%,上繳各類稅費62.06億元,出口創匯43億美元,累計百萬噸死亡率0.048。平朔公司先后通過了ISO9002質量體系認證、ISO14001環境體系認證、OHSMS18000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認證;先后獲得“金馬獎”、“金石獎”、“全國思想政治工作優秀企業”、“全國廠務公開先進單位”、“全國百家文明社區示范點”、“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全國國有企業創建四好領導班子先進集體”等多項榮譽。
平朔公司在履行社會責任上模范地起到了中央企業的排頭兵作用,在企地和諧建設方面做出了積極的貢獻,曾被評為全煤行業利稅十強企業。自建礦以來,平朔礦區所在地每年的稅收以30%的速度增長,僅2006年平朔公司上繳稅費就高達13億元,用于承擔社會責任的投入達97310萬元,昔日的貧困縣現在已發展成為依托煤炭多種經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全省示范縣,為地方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123”戰略:繪就基業長青的藍圖
近幾年,平朔公司堅持“資源開采精細化、廢物利用最大化、環境污染最小化”的生產原則,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中煤集團公司三年滾動發展規劃,結合自身實際制定了“123”發展戰略。即,一個目標:2010年前建成億噸級大礦區;兩條產業鏈:用黑色煤炭、綠色生態兩條產業鏈,開發地下、地上兩座寶庫,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帶動周邊社會發展;三大支撐:建成設計院、研發中心和職業技術學校,為企業快速發展提供技術和人力支持,建設本質安全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企業。
圍繞“123”工程,平朔公司按照國家產業政策制定了一系列新的發展思路:對平朔礦區380平方公里的資源進行統籌規劃,通過露井聯采全面提高整個礦區的資源回收率;通過擴能改造、新建礦井、聯合改造地方小煤礦,穩步推進億噸級礦區建設,到2010年,成為原煤產量超億噸的單一礦區,中國最大的潔凈煤生產基地;實施煤炭深加工戰略,打造矸石發電、煤化工、粉煤灰提取氧化鋁產業鏈;土地復墾再利用,建設生態產業鏈;積極推進科學研究、技術創新、職業技能培訓三個支撐體系建設,全面實施科技興企戰略。
平朔公司堅持以人為本打造企業文化,增強企業的凝聚力和戰斗力,進而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在中煤集團公司企業文化的統領下,平朔公司目前正在全力培育“安全平朔、綠色平朔、節約平朔、陽光平朔”具有自身特色的煤炭企業文化。這些年,平朔人秉承著這樣的文化理念:安全,是人的本質需要,只有安全,才能有質量地生活,不安全,堅決不生產;綠色,是人的基本需求,代表的是希望,是生生不息、蓬勃向上和人與自然的和諧;節約,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是對員工意識、觀念、態度和習慣的規范;陽光,是理解人、關心人、尊重人、發展人。 “四個平朔”建設,為企業又好又快發展、實現基業長青營造了和諧的文化氛圍。
二十年過去了,平朔在困難中成長、在創新中發展。伴隨著億噸級煤炭大基地的建設成功,平朔的明天一定會更加和諧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