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航集團王昌順:全力打造優秀的網絡樞紐型航空公司
中航集團王昌順:全力打造優秀的網絡樞紐型航空公司

文章來源:人民網 發布時間:2012-11-02
10月11日,中航集團剛剛度過“十歲”生日。這十年是中國國民經濟迅猛發展、取得輝煌成就的十年,同時也是中航集團起步和發展的十年。民航運輸業與老百姓日常生活的聯系越來越緊密。為了更好地了解我國民航業的發展,以及中航集團走過的十年歷程,記者日前采訪了中國航空集團公司總經理王昌順。
記者:王總,最近從一些報道中,了解到中航集團十年來克服困難、迎難而上,取得了突出成績,請你談談中航集團十年發展的主要成就。
王昌順:好的。“十六大”以來的十年,中航集團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刻實踐科學發展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以及國資委、民航局等上級機關的工作要求,在歷任領導班子堅強帶領下,全員奮力拼搏,迎難而上。一方面苦練內功、強化實力,積極穩妥地推進資源的整合與重組,一方面放眼世界,主動借鑒和吸收國際民航業先進發展經驗,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在安全、效益、服務、黨建等各方面工作邁出了堅實步伐,實現了又好又快的跨越式發展。
截至2011年底,資產規模為1833億元,為十年前的3倍;凈資產達559億元,為十年前的7倍;資產負債率從84.1%下降到69.5%。2011年,全集團完成運輸總周轉量158.7億噸公里,旅客運輸量6969.2萬人次,貨郵運輸量142.6萬噸。十年來,旅客運輸量、貨郵運輸量增長3倍;主營業務收入從262億元增加到969億元。在國務院國資委8年業績考核過程中,中航集團獲得7年A級。中航集團利潤總額從2002年的2.85億元增加到2011年的104億。2010年、2011年,國航的市值和利潤總額,在全球航空公司中名列第一,綜合實力進入世界前十。
截至2011年底,集團共有運輸飛機432架,經營客運航線282條,通航國家(地區)30個,通航城市143個。中航集團已經形成了以北京國際樞紐、成都區域樞紐、上海樞紐和深港基地為要點的菱形網絡,打造了由國航、國貨航、深圳航、山東航、澳門航、北京航、大連航、內蒙古航等組成,并與國泰航空、星空聯盟深度合作的國內規模最大的航空承運人集團。通過與全球最大的國際航空聯盟——星空聯盟的合作,將服務進一步拓展到181個國家的1160個目的地。
記者:我們知道,飛行安全和空防安全是航空企業持續發展的關鍵,那么,中航集團是如何保證安全飛行的?
王昌順:中航集團始終把安全工作放在第一位,發揚了安全工作的優良傳統,堅持用安全文化統一企業思想,堅持對安全科學投入,加大安全保障力度。在組織保障方面,強化組織領導,夯實安全生產責任;在制度保障方面,大力加強理念體系、隊伍體系、法規體系和責任體系建設,重視全流程系統安全,完善各類應急預案;在安全技術方面,推進飛行技術管理標準化、規范化建設,建設運行控制系統(SOC)和安全管理系統(SMS),建立了飛行品質監控系統(QAR)、適應高原飛行的精密導航系統(RNP)和機務維修系統。近期,集團強化了安全反違章、反違規重點,努力建立專項整治的長效機制,取得了明顯效果。通過持續努力,集團的安全基礎逐步牢固,實現了持續安全發展。十年來,在生產快速發展的情況下,國航年度飛行事故征候萬時率下降了90%以上,安全品質在行業內顯著領先,為集團發展打下了扎實基礎。
記者:加強管理、積極創新是企業發展永恒的主題,中航集團在經營管理方面有哪些寶貴的經驗?
王昌順:在當前應對國際國內錯綜復雜經濟形勢、努力實現“做強做優、世界一流”目標下,更要深刻認識全面加強管理對建設一流航空產業集團長遠目標的重要意義。過去十年,中航集團眼睛向內,提升管理,創新發展,向管理要效益、要質量、要增長,通過一系列改革創新舉措和科學有效的管控措施,持續激發內部活力。
集團成立之初,積極發揮強有力管控作用,國航率先形成一體化優勢,統籌運力管理,統一業務規范,搶占了市場先機。2005年全面啟動國航組織轉型,資源配置更加優化。集團高度重視重大經營決策和投資決策管控,2006年出臺《企業管控若干規定》,清晰總部和各子企業功能定位,明確了管控內容。全面應用新的業績考核評價制度,嚴格按業績實施獎懲。建立高效內審機制,保持了二級公司負責人離任審計100%覆蓋率。為確保治企效率,全集團實行三級管理體制,不斷收縮三級以下管理鏈條。除7家二級企業外,集團還將17家三級重點企業列入直接管控范圍。
十年來,中航集團始終倡導勤儉治企,抓住了降本增效的管理重點。自上而下嚴格控制大項成本和三項費用,對機務維修、客艙供應等實施精細化管理,對行政開支嚴格控制。推進節能減排,客機航線二次放行執行率達到70%以上;計算機飛行計劃油量每日放行航班近800個;航路直飛、APU節油和飛機“瘦身”等項目都取得了實際效果。加強用工薪酬管理,堅持從嚴從緊用工,勞動生產率始終保持提高態勢,2009年全集團實現勞動用工零增長。通過強有力的綜合措施,中航集團在行業內始終保持成本優勢,2011年可用座公里成本水平0.51元,在全行業表現突出。
總結十年發展的經驗,我認為有以下幾點:第一,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堅定不移地做強做優航空運輸主業;第二,堅持國際國內并舉,堅定不移地打造優秀大型網絡樞紐型航空公司;第三,堅持戰略引領,堅定不移地推動主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第四,堅持持續安全理念,堅定不移地提升安全管理水平;第五,堅持以客戶為中心,堅定不移地提升空地服務水平;第六,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堅定不移地增強企業盈利能力;第七,堅持全面提升管理,堅定不移地強化治企能力;第八,堅持嚴密防控風險,堅定不移地走穩健經營和可持續發展道路;第九,堅持履行責任使命,堅定不移地提升中央企業社會形象;第十,堅持以人為本理念,堅定不移地建設優秀企業文化。
記者:服務是航空公司最核心的產品,也是航空公司最直接的競爭。中航集團是如何提升服務品質和提高品牌價值的?
王昌順:國航從客戶的本質需求出發,對標先進,全力打造高標準的空地服務。全員開展了“四心服務”工程,即以安全為核心的“放心工程”、以航班正點和整個服務過程的流暢為核心的“順心工程”、以旅客舒適為核心的“舒心工程”、以盡量滿足旅客合理的個性需求為核心的“動心工程”。同時,從客戶的全流程體驗出發,加大服務產品的創新力度,打造職業化服務隊伍,完善服務管理體系。對接星空聯盟業務標準,對標國際一流服務水平,不斷提高旅客和貨主的滿意度、忠誠度。2008年,國航作為北京奧運會航空客運唯一合作伙伴,抓住奧運契機,積極開展“金牌服務迎奧運”活動和“奧運安全、正點、優質服務年”活動,提出了保障措施、服務品質、客戶關系、服務協調和企業形象“五升級”,國際影響力和美譽度大大提升。積極開展飛行、機務、商務、地面、客艙、航食和機上娛樂的全流程產品服務創新,率先實現機上局域網服務。2007年躋身“世界品牌500強”后,連續六年登上“世界品牌500強”,2012年國航的品牌價值達到了618.85億元。
記者:我們知道,一個企業的成功,離不開明確的發展戰略和清晰的實施路徑,在這方面中航集團是怎么做的?
王昌順:中央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宏偉目標,要求中央企業必須在國民經濟中起到支撐、帶動作用。我國民航業持續快速發展,逐步成為運輸規模世界排名第二的民航大國。作為航空運輸業龍頭企業之一,中航集團清醒地認識到了自身肩負的責任和承擔的歷史使命,按照“為企業謀發展,為員工謀富裕,為國家社會謀貢獻”的要求,克服一切困難和阻力,全力以赴地做強做優航空運輸主業,致力于保持航空運輸主業快速發展態勢,為國民經濟建設提供高效、優質、充分的航空服務。
中航集團始終堅持統籌發展、優先發展航空運輸主業的戰略方向不動搖,不斷優化發展結構,擴大經營規模,有力提升了主業的核心競爭能力和盈利能力,使其成為集團利潤的主要源泉和推動其它相關產業發展的強大動力。這一戰略在實踐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通過十年努力,國航成為我國最具實力和盈利能力最強的航空公司,在國內確立了發展領先的優勢地位。同時,我們按照市場化、專業化原則,持續精干主業,重構輔業,建設生機勃勃的航空高相關產業集群,搭建起業務協同、資源共享、和諧發展的格局。
記者:那么,中航集團為航空主業確定了什么樣的愿景,又是怎樣來實現的呢?
王昌順:根據世界民航業發展規律和我國國情,結合自身傳統優勢,我們提出了“主流旅客認可、中國最具價值、盈利能力最強、具有世界競爭力”四大愿景,全力打造優秀的網絡樞紐型航空公司。
在具體實施中,我們堅持產業經營與資本運作有機結合、雙輪驅動,既重視企業內涵式發展,又重視利用外部資源促進自身發展。十年來,集團集中優勢資源扶持主業,加大航空主業投資力度,累計投資1177.5億元。同時,加大開放力度,加快聯合步伐,借助上市、重組、并購、聯合等多種手段,優化主業戰略布局,推動主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在資本市場,我們先后完成國航A股上市,A股非公開增發和H股定向增發,為主業搭建了境內、外多種融資平臺,注入了急需的發展資金,夯實了發展基礎。采取多種聯合、合作方式促發展:通過引入戰略投資者,以資本紐帶推動對外聯合與合作。實施“星辰項目”,實現與世界級的優秀航空公司香港國泰航空交叉持股,并在客運、貨運、航線網絡、品牌、營銷等方面全方位合作,使國航的競爭力得到顯著提升,北京和香港成為亞洲最具有商業價值的兩大國際樞紐。國航還加入星空聯盟,強強聯合,共享全球航空資源。
記者:危機應對是企業發展的必修課,企業化危為機、危中求進的能力,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企業能夠做多強、走多遠。中航集團在這十年發展中主要克服了哪些困難?
王昌順:十年來,中航集團從全面風險治理入手,強化依法合規經營,提升穩健經營水平。要談到我們克服的主要困難,應該說是兩個:一個是“非典”,一個是現在猶有余威的金融危機。
2003年,“非典”疫情全面爆發,航空運輸市場嚴重萎縮,有媒體用“潰不成軍”來形容國內航企的遭遇。在危機影響最為嚴重的時候,國航明確“收入不足成本彌補,國際損失國內彌補,客運損失貨運彌補,淡季損失旺季彌補”的思路,大力開展扭虧增效工作,同時積極備戰“非典”過后的市場突圍。疫情緩解后,國航啟動“藍天振興”計劃,按照“國內快于國際、遠程快于周邊、散客快于團隊、公務商務快于旅游”的準確判斷,合理安排運力,搶占市場先機,2003年實現利潤總額1.77億元,成為唯一盈利的航空運輸集團。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波及全球,世界范圍內的航空運輸企業,普遍經受了航油套期保值的重大損失。突發的市場逆轉和油料成本變化造成中航集團減利增虧高達111億元。面對金融危機和燃油套保的雙重打擊,中航集團積極開展“過冬”應急管理,采取強有力的資金集中和增收節支措施,遏制了效益下滑,確保了主業在極困難的情況下保持了競爭優勢,實現了下半年效益V形反轉。同時,加強油料套期保值重大風險的危機應對,防止了危機擴大。危機的錘煉使集團的管理水平和干部員工素質都到了顯著提高,2009年、2010年、2011年連續三年經濟效益再創新高。
記者:人才是企業發展的關鍵因素。王總,請你介紹一下中航集團的班子隊伍建設和人才培養情況。
王昌順:中航集團成立以來,歷任的四屆班子都十分注重把控大局,謀劃企業科學發展。十年來,中航集團始終堅持發揮企業的政治優勢和品牌優勢,把黨建工作融入企業發展中心,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全面開創了“發揮雙優勢、創造新業績”的大黨建格局。鑄造了一支政治過硬、業務精強、團結敬業、頑強拼搏的干部員工隊伍。加強了競爭性選拔力度和擴大民主,提高選人用人滿意度,干部隊伍結構明顯優化,整體素質進一步提升。部署實施了“百千萬”人才培養工程和“三個一百”培訓計劃。拓展了集團企業文化傳播陣地,提煉和大力宣揚“和合力行,積健為雄”的核心價值觀和“集美聚善,引領群倫”的企業精神,對外提升企業形象,對內增強職工的向心力和歸屬感。加強了風廉政建設,進一步增強了各級黨員干部反腐倡廉、廉潔從業的意識。重視做好職工思想政治工作,構建良性勞動關系,全集團呈現出了團結奮發、和諧穩定的良好局面,為集團的持續、健康發展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百千萬”人才培養工程,“百”,就是用5年時間,通過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培養100名EMBA畢業生,優化中航集團高管團隊的知識結構和人才結構;“千”, 就是用10年時間,借助星空聯盟等合作伙伴的學習、培訓平臺,培養1000名在國際先進航空公司掛職、培訓的后備人才;“萬”, 就是用10年時間,通過國航大學和國內其它教學資源培訓10000名基層員工,打造優秀的人才、員工隊伍。
“三個一百”培訓計劃,就是以學習先進管理理念、增強對標意識為重點,開展百名高管人員培訓;以強化管理能力、豐富知識結構為重點,開展百名中層管理人員培訓;以加強班組建設、提高工作主動性和執行力為重點,開展百名優秀班組長培訓。
記者:國資委十分重視央企社會責任工作,這些年,中航集團是如何體現國有企業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的?
王昌順:作為中央大型骨干企業,集團始終堅定地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認真貫徹落實國資委的各項工作部署,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把履行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牢牢放在首位。十年來,在體現國家綜合實力、民族凝聚力的大事、要事、難事中,中航集團不懼艱難,用實際行動自覺履行著國有企業的政治和社會責任,在維護國家形象、提升人民福祉方面發揮了窗口單位的作用。集團成立以來在創造良好經濟效益的基礎上,完成投資1177.5億元,向國家共交納各類稅金327億元,直接提供社會就業崗位4.2萬個。無論是抗擊非典,還是服務奧運,無論是地震救援還是海外撤僑,中航集團關鍵時刻都能夠挺身而出,勇挑重擔。
就拿離我們最近的一個大事件來說,去年2月,利比亞局勢動蕩,同胞安危受到威脅。為了把同胞們平安接回祖國,國航先后派出專包機28架,飛赴戰火紛飛的利比亞,陸續接回同胞近9000人,圓滿完成了國航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海外撤僑包機任務。國航也是唯一飛入利比亞境內接回中國公民的航空公司。當穿越炮火、登上國航飛機時,同胞們紛紛高呼:“終于回家了!謝謝祖國,謝謝國航!”
2008年也是十分突出的一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災害發生后,國航投入運送救災物資、人員航班和急救飛行航班共計656班,運送部隊及醫務人員13452人,運送救災物資2939噸,國航航班被喻為災區的運輸兵和生命線。同時,中航集團員工累計為災區捐款2511.2萬元。國航西南分公司飛行部被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 “全國抗震救災英雄集體”榮譽稱號。
國航還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唯一航空客運合作伙伴。國航的奧運保障工作籌備時間最長、服務奧運最早、持續時間最長、專項保障投入最多、承擔保障任務最多。國航承擔的奧運火炬境內外傳遞工作任務橫跨六大洲四大洋,飛越國家地區48個,飛抵境外機場25個,起降國內38個城市,時間長達120多天,僅境外飛行距離近97000公里,創下單機運行多個民航記錄。由于保障奧運的突出表現,黨中央、國務院授予國航“北京奧運會、殘奧會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記者:十年來,中航集團的發展水平有了質的提升,今天的中航集團已經站在了新的起點上。面對新形勢,中航集團下一步有什么樣的發展思路?
王昌順:目前,世界航空格局迅速變化,我國航空運輸量躍居全球第二的同時,國際三大航空聯盟和歐美超級航企瓜分了世界主要市場。與世界一流航空公司相比,中航集團在規模實力、管理水平、品牌服務和影響力上還有較大差距和不足。我們面臨著外航優勢和國內激烈競爭的雙重壓力,促使一直處于行業領先地位的中航集團必須加快確定新方向,尋求新突破。
根據中央企業改革發展總體要求,中航集團確定了“科學發展引領,以建設世界一流航空運輸產業集團為中心目標,朝著國際化、精益化、規范化和信息化的方向發展”的工作思路,堅定不移地建設安全水平高、戰略定位準、網絡規模大、服務質量優、盈利能力強、具有強大國際競爭力和行業引領能力的世界一流航空運輸企業。
在我們的規劃中,到“十二五”末期,中航集團將運營飛機700架,年運輸總周轉量270億噸公里,旅客運輸量1.07億人次,貨郵運輸量224萬噸,集團總資產2800億元,年營業收入1500億元,成為世界排名靠前的大型網絡樞紐型航空公司,規模實力和運行質量達到亞洲領先水平,真正全方位躋身世界航空運輸業第一陣營,為我國建設航空強國做出更加卓越的貢獻。
為實現上述目標,中航集團將積極推進科學發展和改革創新,不斷激發轉型升級動力;強化持續安全理念,確保飛行安全和空防安全;強化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強化提升服務,打造優質服務品牌;強化戰略管理,優化資源配置;堅持深化改革和人才強業戰略,發揮政治優勢、品牌優勢,突出領導班子和隊伍建設,從根本上做強做優航空運輸主業,同時,統籌加快專業化、產業化建設,推動集團加快實現向內涵式發展、集約化經營、質量效益型并重發展的三大轉變,在新起點上把集團的事業不斷推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