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鋼工業港成為我國最大內河專用港口
武鋼工業港成為我國最大內河專用港口

文章來源:武漢鋼鐵(集團)公司 發布時間:2004-10-12
百項科技攻關做大作業總量
武鋼工業港成為我國最大內河專用港口
今年1-9月份,素有武鋼“糧倉”之稱的工業港卸船紀錄不斷刷新,七八九三個月,卸船量連續突破100萬噸,超額完成卸船任務94.34萬噸,為武鋼節約外委卸船費用1200余萬元。依靠科技進步,如今,該港年作業總量已達到3600萬噸以上,成為國內最大內河專用港口。
工業港五座礦石碼頭均建于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期和八十年代初期,除了四號碼頭使用的是鏈斗船卸船機外,其余四座碼頭使用的都是七十年代的浮吊卸船機。五座碼頭年設計能力520萬噸,平均月卸船能力僅有43.33萬噸。近幾年來,隨著武鋼生產能力的擴大,每年水運進口礦石達到1100萬噸。面對空前的卸船壓力, 工業港積極實施“科技興企”戰略,充分挖掘生產潛能。在投入資金實施技術改造時,積極利用成熟技術改造工藝設備,消化吸收新技術新工藝,取得100多項科技攻關成果。其中,科研項目《混勻堆積規律與工藝優化研究及應用》獲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武漢市科技進步一等獎,每年創效3000余萬元。《提高混勻礦綜合合格率攻關》項目獲武漢市和武鋼科技攻關一等獎。這些立足生產的科技攻關獲獎項目,推動了生產能力和經濟技術指標逐年大幅度提高。
針對卸船生產中存在的問題,工業港還注重發揮職工聰明才智和潛能,圍繞生產重點和難點開展小改小革活動。二混勻車間職工王楚橋針對更換皮帶托輥時工人勞動強度大的問題,發明了多功能托輥更換器。設備部電器高工宋建行等針對混勻滾筒取料機大跨度、高精度、行走同步控制問題開展攻關,解決了取料機行走偏移問題,創效80余萬元。今年1-9月,工業港職工完成技術革新小改小革成果116項,創效200萬元。完成生產、設備、安全、質量等問題的攻關,創效800余萬元。依靠技術進步和管理創新,工業港發展成為武鋼原燃料輸入輸出、鋼材進出口港口和大型原料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