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隧道修建技術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秦嶺隧道修建技術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文章來源:中國鐵道建筑總公司 發布時間:2004-02-23
秦嶺隧道修建技術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2月20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京召開,秦嶺特長鐵路隧道修建技術等16項科研成果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秦嶺特長隧道是國家“九五”重點建設項目――西安安康鐵路的關鍵控制工程,由鐵道第一勘察設計院勘察設計,中鐵十八局、一局、隧道局施工。隧道設計為雙洞單線電氣化鐵路,全長18456米,最大埋深1600米,是我國目前洞身最長,埋置最深,圍巖特硬并首次設計采用全斷面、大直徑TBM施工、工程規模最大的隧道,是中國鐵路技術進步的標志性工程。
在鐵道部的領導下,經過來自全國23個設計、施工、科研、高校的數百名科技人員歷時7年的聯合攻關,秦嶺特長隧道創造了許多新技術、新方法、新工藝,取得了一批實用性強、技術含量高、有創新意義的科研成果,經專家鑒定總體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隧道貫通精度、TBM工時利用率以及特硬巖鉆爆法快速施工技術已居國際領先水平。
從鐵路建設最初的線路選擇階段開始,鐵一院在國內首創了“初測子階段”,全面采用衛星遙感及GP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并首次使用V5大地電磁測深儀等多項新技術,對秦嶺地區460平方公里的復雜地質情況進行準確測量和預報,為選擇最安全、經濟的隧道位置奠定了科學的基礎,開創了我國復雜艱險山區越嶺隧道選擇的成功范例。同時,創造性地開發和建立了GPS的獨立施工坐標系統用于隧道的精確控制測量,取得了隧道貫通后水平誤差12毫米、高程誤差2毫米的“世界第一精度”。
在秦嶺隧道的建設中,首次使用TBM大斷面掘進機進行施工,并自主開發了施工及組織管理系統,其主要技術指標和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實現了我國特長隧道設計、施工技術的重大跨越,其中TBM故障診斷技術和專家系統為世界首創;彈性整體軌道及超長無縫線路一次鋪設技術為國內首創,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使鐵路開通時車速即達120公里/小時;隧道施工中的獨頭通風達到7.5公里,實現了隧道施工技術的重大突破;特硬巖鉆爆法快速掘進取得了月平均掘進246米、最高456米的全國最高記錄。
秦嶺隧道的建成,使修建特長隧道不再是我國基礎設施建設中不可逾越的障礙,長達18公里的終南山公路隧道和20.05公里的烏鞘嶺鐵路隧道已經開工建設。秦嶺隧道創造的一系列新技術、新突破,在推動我國相關行業全面技術進步、標志著我國在隧道建設的工程規模和總體水平上躋身世界先進行列的同時,也必將為我國高速鐵路和地下鐵道的發展提供更加廣闊的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