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油建立管道完整性管理技術體系
中國石油建立管道完整性管理技術體系

文章來源: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 發布時間:2009-07-09
7月6日,中國石油建立起管道完整性管理的核心技術體系、配套技術標準和業務文件體系,并已經具備全面推廣管道完整性管理的基礎條件。
油氣管道運行過程中,腐蝕、疲勞、自然與地質災害、違章施工、打孔盜油(氣)等多種風險,都可能造成管道泄漏甚至引起爆炸、燃燒,導致人員傷亡和環境污染等次生事故,產生較大經濟損失和惡劣社會影響。管道完整性管理就是對所有影響管道完整性的因素進行綜合的、一體化管理,使管道始終處于安全、可靠、受控的工作狀態。目前,國外知名油氣管道公司均已采用這一管理方法。
汶川地震后,蘭成渝管道能夠24小時恢復輸油,并成為抗震救災“生命線”,正是依靠管道完整性管理的作用。它使之后的次生地質災害點排查、堰塞湖風險評估等工作順利進行。
2003年起,天然氣與管道分公司著手研究、應用管道完整性管理方法。近幾年來,通過研究和引進,中國石油已基本建立起管道線路和站場方面的核心技術體系,并建立起相應的業務文件體系和法規標準體系,為完整性管理提供了技術和管理保障。此外,2007年起,天然氣與管道分公司每年都邀請挪威船級社對5個地區公司進行1次外審,安排地區公司開展2次內審,所建立的審核機制和標準,為管道完整性管理的持續改進奠定了基礎。
北京天然氣管道公司、管道公司、西氣東輸、西部管道、西南油氣田5個地區公司已經先后開展了管道完整性管理的試點工作。負責此項業務的天然氣與管道分公司管道處高級工程師常景龍說:“通過今明兩年的推廣應用,到2010年,中國石油的管道完整性管理水平有望達到良好等級。”
完整性管理在管道安全運營的許多方面已發揮重要作用。在管體風險控制方面,主要管道地區公司完整性評價覆蓋率達48%,消除了安全隱患;在自然與地質災害風險預防方面,連續3年全面識別和評價了自然與地質災害,3年來汛期未發生大的險情,并通過采用人防、物防和技防等措施,使打孔盜油發案率逐年下降,2007年較上年下降43%,2008年下降了38%,今年上半年較去年同期繼續下降40%。
中國石油現在運行的3萬多公里管道中,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投運的6000多公里管道進入服役后期,發生泄漏事故的風險增加;而2000年以后建設的管道則普遍具有口徑大、壓力高的特點,一旦在人口稠密區或環境敏感區發生泄漏,極易導致人員傷亡或環境污染。推廣管道完整性管理迫在眉睫。
今后這一管理方式將繼續擴大應用范圍,天然氣與管道分公司所涉及的所有業務鏈條,包括油氣管道建設、LNG建設、下游城市燃氣業務和天然氣利用,都將逐漸采用這一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