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節能一年內建成20萬千瓦風電項目
中國節能一年內建成20萬千瓦風電項目

文章來源:中國節能投資公司 發布時間:2009-09-02
“一年內建成20萬千瓦風電項目,無論從技術、規模、建設速度上,對于我們都是一次極大的考驗。令人欣慰的是,這個目標我們實現了。這在國內,是從未有過的。”這是奮戰在玉門戈壁灘上的中國節能人實現的又一個“第一”。
曾經的中國節能風電速度
最早——中國節能是最早介入風電產業的中央企業:一是最早的風電場投資商。中國節能早在1997年就參與投資建設了廣東惠來海灣石風電場;二是最早的風機國產化實踐者。中國節能早在1996年就與國際著名的風力發電機制造企業丹麥諾德騰能源集團公司(NEG Micon A/S)合資成立北京諾德麥康國投風電設備有限公司,從事大型風力發電設備的設計、生產、安裝、運行和維護;三是最早的拓荒者。早在2002年,中國節能就在張北、新疆托里等地開展了風資源測量與評估工作,并與當地政府簽訂了獨家開發協議。
最先——中國節能最先把兆瓦級風機和先進的節能環保技術引入到新疆地區。新疆托里風電場一期工程選用德國GE公司生產的SE1.5MW變速變槳恒頻(低溫型)風力發電機組,實現了新疆地區兆瓦級風電場突破。
最快——2005年,中國節能風電新疆公司用一年的時間完成了一期項目3萬千瓦的建設,實現了“當年開工、當年建設、當年完工”,創造了我國當年風電建設速度之最。
2006年,中國節能風電張北公司一年完成了57臺1.5MW風機的吊裝,創造了我國當年風機吊裝速度之最。
最長——張北滿井風電場一期工程,選用德國GE公司生產的SE1.5MW變速變槳恒頻(低溫型)風力發電機組,槳葉直徑達到77米,創造了我國當時風機槳葉長度之最。
最高——張北滿井項目二期工程選用南通航天萬源安迅能風電設備制造有限公司引進西班牙EHN技術合資生產的IT77-1500CLASSⅡ型變速變槳恒頻(低溫型)風力發電機組,輪轂高度達80米,創造了我國當時塔筒高度之最。
最大——2009年4月,隨著張北滿井20萬千瓦風電場全部投產運營,標志著我國目前國內單體容量最大的風電場誕生;同時以60萬千瓦和40萬千瓦的容量分別成為了目前河北張北和甘肅酒泉地區最大的風電投資商。
建設國家千萬千瓦基地創造“風一樣的中國節能速度”
河西走廊的玉門,有“世界風口”之稱。2007年11月,在酒泉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啟動項目——玉門昌馬特許權20萬千瓦風電項目招標中,中國節能風電擊敗包括五大電力在內的20余家風電投資商,一舉中標,這是中國節能風電促進甘肅風電產業快速發展作出的重大舉措。
玉門昌馬特許權風電項目所處地風能資源良好,年平均風速為7.89米/秒,平均風功能密度為427.5瓦/平方米。建設裝機容量為20.1萬千瓦,采用東方汽輪機廠生產的國產化風力發電機組134臺,國產化率達到74.5%。根據國家要求,項目建設期為36個月,項目總投資17億元,2008年開工建設,2010年竣工投產。項目建成后,每年可為西北電網輸電4.8億千瓦時,節約標煤25萬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8071噸、二氧化氮排放2290噸、二氧化碳排放42.7萬噸、一氧化碳排放58噸、煙塵排放45.4萬噸,對改善大氣環境有積極的作用。
作為國家首個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啟動項目——玉門昌馬20萬千瓦風電特許權項目,從2008年3月開始籌建,同年8月就實現開工建設,僅一年多的時間,中節能風電就建立起了一套科學的管理體系,打造了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管理隊伍和員工隊伍,形成了一系列高效可行的施工方案,又好又快地推進了項目建設。項目開工建設以來,中國節能克服了種種困難,完成全部風機基礎施工,截至到目前,134臺機艙全部進場,99臺風機已順利吊裝完畢,確保年底前20萬千瓦項目全部吊裝完畢,并實現部分并網發電。
在工程建設中,中國節能風電堅持以一流的工程質量、一流的建設速度、一流的管理水平、一流的企業文化、一流的團隊,緊盯每個細節,保障了工程的質量和進度,充分體現了中國節能風電專業化公司的工作作風,在風電行業提升了“節能風電”良好的品牌形象。中國節能全體員工發揚節能風電精神,努力拼搏、敢打硬仗,表現出了良好的精神風貌和工作作風。
風機的調試運行是中國節能風電今年的又一項重要任務。為了打造一支專業化的隊伍,中國節能安排技術人員到新疆等地培訓,使員工將掌握的知識和借鑒的經驗與具體工作相結合,形成了一定的戰斗力。為使新員工盡快適應工作環境,公司及時有效的加強對新員工培訓。在工作中運用“以老帶新”的工作模式,通過老員工對新員工的幫教示范,促使新員工盡快掌握工作方法。截至目前,員工隊伍發展到30多人,擁有了土建、運行、行政、財務等各類專業人才。
“培養高素質、專業化、智慧型的風電管理人才,是中國節能員工隊伍建設的目標,也是企業發展的基礎。只有擁有高素質的專業人才,熟悉設施設備性能,才能保證運行質量。這一點,中國節能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