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平:資本運營、聯合重組推動水泥業務做大做強
宋志平:資本運營、聯合重組推動水泥業務做大做強

文章來源:國資委信息中心 發布時間:2009-09-27
國務院國資委信息中心推出《輝煌60年-國企巡禮》高端訪談,邀請中央企業領導做客國務院國資委網站聊天室與廣大網友共同分享中央企業60年來的成績和經驗。今天為高端訪談第六輯——中國建筑材料集團公司董事長宋志平訪談。以下為部分訪談實錄:
主持人:剛才提到在水泥板塊,在全國處在第一位。目前市場占有率有多少?
宋志平:中國的水泥和其他很多行業差不多的一個局面,就是大而不強。中國水泥去年的總產能是14億噸,今年可以超過16億噸,已經占到全球產量的一半。這是通過四五千家企業完成的。前十家占有率20%左右,這和國際上的情況是完全不同的。國際是十幾家大型水泥公司基本上壟斷全球的市場。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建材水泥做強做大走了一條聯合重組的道路,不是靠新建,主要是把存量的水泥廠按照區域化組織起來。
宋志平:中國建材在水泥方面有三家公司,一個是中國聯合水泥,在淮海經濟區;一個南方水泥,在東南經濟區;還有北方水泥,在東北地區。現在中國建材水泥的產能近2億噸,我們的目標是盡快達到3億噸,這樣差不多就能夠占到整個市場的20%左右。主要是在區域里提高我們的占有率,希望我們在主要控制區域里達到40%-50%的市場占有率,這樣可以提高我們在市場里的議價能力。
主持人:水泥能在市場占有20%的占有率是很不容易的。您剛才提到很多企業發展靠重組,特別是近幾年的企業發展和重組是密不可分的。請您談談咱們公司重組方面的情況。
宋志平:中國建材這幾年得以快速發展,主要通過推動兩個輪子,一個是資本運營,一個是聯合重組。聯合重組需要資金,資金從哪里來?通過資本上市,引入戰略投資人,當然還有企業的自我積累。企業的資源從哪里來?我們覺得最重要的是從社會的存量資源中來,而不是靠新建。我國的許多產業現在具有三大特征:第一,過剩。第二,集中度低。第三,自主創新能力不夠強。在這些領域里如果想做大做強,就要走一條聯合重組的道路,把現有的企業聯合起來,把存量資產進行優化,進行資源的優化配置,這樣就可以省去搞重復建設。中國建材是以資源整合者的角色出現,走了一條存量優化的道路。
宋志平:這些年,中國建材在重組過程中也積累了一些經驗。第一,我們的重組有非常明晰的戰略。我們重組的目標企業一定要符合主業,非主業的不能做。比如說區域,我們要整合的戰略區,不在戰略區域內的就不做,這些都是符合我們的戰略要求。
宋志平:第二,中國建材在重組過程中弘揚一種融合文化,我們講和諧、績效、責任。尤其是和諧,我們主張進來的企業,不管是早進還是晚進,都是企業里的一員,都平等對待大家。我們講"三寬三力",三寬就是對人寬厚、環境寬松、處事寬容,"三力"就是凝聚力、向心力和親和力。用這些優秀的企業文化作為整合企業的基礎。在重組里,最大的問題是文化認同,在這方面我們做了很多工作。迄今為止,我們聯合了141家企業,我們所整合的企業,大家的凝聚力都很強,還沒有任何一家企業出現"反水"的事情,文化在整合過程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宋志平:第三,就是管理整合。我們在做中國聯合水泥的過程中,過去很多不賺錢的水泥廠放進來,通過我們的管理整合,提高了效益,現在中國聯合水泥已經成為一家創造良好效益的水泥公司。最近我們又在南方水泥推進管理整合。南方水泥有1億噸的產能。我感覺中國建材做水泥的這條道路不僅符合國家目前水泥產業的實際,也有它的一些創造,比如在文化和管理整合方面,創造了很多對于整個行業都很有意義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