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內棉市在高位上逐步回調。據國家統計局統計,二季度我國GDP增長10.3%,較一季度下滑1.6個百分點,6月份生產、消費和價格指標增速也普遍下滑。在此背景下,紡織業增速出現放緩苗頭,下游織廠觀望情緒濃厚,棉紗銷售速度放緩,庫存開始增加,棉紗價格整體穩中有落,部分品種跌幅相對較大。山東武城精梳棉紗價格普遍下調500-600元/噸,普梳棉紗價格普遍下調300-400元/噸;濰坊的純棉坯布價格下調了0.1-0.2元/米。另外,加之國家多重政策保障供應,外棉價格分化,促使近期國內棉價保持穩中偏弱格局。7月16日,內地標準級棉均價18359元/噸,較上周下跌5元/噸;鄭州棉花期貨9月合約結算價18085元/噸,較上周下跌65元/噸,跌幅0.4%;北京全國棉花交易市場電子撮合交易9月合同均價17441元/噸,較上周下跌251元/噸,跌幅1.4%;合肥國家棉花交易中心電子撮合交易9月合同結算價17600元/噸,較上周下跌230元/噸,跌幅1.3%。
國際棉市近遠期價格繼續分化,即期報價受外棉現貨供應有限支撐繼續堅挺,但遠月合約價格受宏觀經濟數據不佳、美棉長勢良好等因素的影響下跌。隨著新棉上市的臨近,國際棉價逐步回歸理性的可能性加大。7月16日,ICE棉花期貨10月合約結算價80.15美分/磅,較上周上漲2.00美分/磅,漲幅2.6%,12月合約結算價73.96美分/磅,較上周下跌1.03美分/磅,跌幅1.4%;進口棉中國主港即期報價(M級)99.10美分/磅,較上周上漲價1.00美分/磅,漲幅1.0%。按1%關稅計算,折人民幣進口成本17285元/噸(以6.7718匯率計算),低于國內市場價格1074元/噸,價差較上周縮小163元/噸;按滑準稅計算,折人民幣進口成本17688元/噸,低于國內市場671元/噸,價差較上周縮小的161元/噸。
國內主要棉區棉花長勢整體較正常,目前各主要產棉區氣溫整體較高,病蟲害較輕。其中,黃河流域多數地區雨水適中,有利于棉花生長;長江流域出現暴雨,部分棉田澇災較重;西北內陸天氣整體適合棉花生長,少數地區受災。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