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度全國棉花意向種植面積同比小幅增加
2011年度全國棉花意向種植面積同比小幅增加

文章來源:中國儲備棉管理總公司 發布時間:2011-04-08
3月,中國儲備棉管理總公司承建的國家棉花市場監測系統在全國范圍內展開2011年度棉花種植面積意向調查,涉及15個省(自治區)、89個植棉縣(市、團場)、4414個定點植棉信息聯系戶。調查結果顯示,全國植棉意向面積7927.2萬畝,同比增加462.8萬畝,增幅6.2%,較2010年12月份的調查結果下降0.6個百分點。
黃河流域棉區植棉意向面積3077.5萬畝,同比增長7.4%,較2010年12月份的調查結果下降0.3個百分點。其中,河南省在近幾年大幅下降的基礎上出現恢復性增長,同比增16.8%;山東省同比增5.7%;河北省同比增3.8%;天津、陜西、山西三省市增幅分別達到14.9%、6.8%和3.6%。長江中下游棉區植棉意向面積2181.6萬畝,同比增長5.1%,較2010年12月份的調查結果下降1.6個百分點。其中,江蘇省同比增幅較大,為12.0%;湖北、安徽、湖南、江西省同比增幅分別為4.0%、3.2%、2.8%和1.4%。西北內陸棉區意向面積2651.4萬畝,同比增長5.7%,較2010年12月份的調查結果下降0.1個百分點。其中,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同比增5.4%,甘肅省同比增17.2%。
2011年度,全國棉區植棉意向面積較上年提高,主要原因:一是國家發改委等八部門發布了《2011年度棉花臨時收儲預案》,標準級皮棉收購價格為19800元/噸,使廣大棉農吃了“定心丸”,棉花種植效益有保證,是棉田面積有所增加的基礎條件。二是籽棉收購價格高位運行,農民植棉比較收益明顯上升。國內籽棉收購市場以高于4元/斤的開秤價格揭開2010年度收購序幕,截至3月25日,本年度國內籽棉收購均價為5.73元/斤,同比上漲2.32元/斤,漲幅68.1%。從糧棉比較收益來看,本年度植棉收益大幅提高,截至3月28日,中國棉花綜合價格指數為247.49,同比上漲177.0%;全國原糧收購價格指數為131.21,同比上漲29.5%,漲幅不及棉價漲幅的五分之一。此外,植棉收益也明顯優于近年來與之爭地的油料、辣椒等作物。三是部分棉區套種面積擴大有利于植棉面積的增加。2010年,農產品價格普遍上漲,其中大蒜、水果及經特作物的漲幅明顯,農民在增加這部分作物意向種植面積的基礎上,與之套種的棉花面積也將相應增加。
不過,無論是與2010年12月份的調查結果相比,還是相對本年度棉花價格漲幅來說,本次調查的棉花意向種植面積增幅均小于預期,棉花生產形勢依然嚴峻,主要原因如下:一是本年度以來籽棉價格大幅波動,棉農植棉信心備受考驗。11月中下旬籽棉價格經歷一撥深幅調整過程,從2010年11月11日的最高價6.9元/斤一路下滑至12月2日的5.23元/斤,跌幅高達24.2%;3月中旬以來籽棉價格再度回落,此時正值農民決定植棉意向的關鍵時刻,不利農民樹立植棉信心。二是棉花種植成本高企,部分農民放棄植棉。一方面,棉花種植機械化程度低,人工投入明顯高于糧食,2009年棉花用工量為21.8個工作日/畝,較當年小麥用工量多275%,較玉米多190%,較稻谷多161%,同時“十二五”規劃把保證國家糧食安全、持續發展糧食生產作為首要目標,繼續提高糧食最低保護價,進一步完善各項補貼政策,也降低了植棉對農民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今年農資價格和土地承包費用明顯上漲,其中化肥價格同比漲幅超過20%,而植棉所需的化肥投入所占比重較大,導致部分農民放棄或減少棉花種植。三是近年來各地種植業結構調整不利植棉面積增長。如安徽亳州大力種植藥材、新疆阿克蘇發展林果種植、河北唐山建設蔬菜大棚等,這些地區的植棉面積不增反減,并且仍有進一步減少的趨勢。此外,土質條件限制植棉面積增幅。例如長江流域的土地絕大部分適合種植水稻,能夠改種棉花的沙質土地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