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北車布局四大直轄市指向世界最大地鐵新興市場
中國北車布局四大直轄市指向世界最大地鐵新興市場

文章來源:中國北方機車車輛工業集團公司 發布時間:2011-06-03
5月23日,位于重慶市兩江新區的中國北車西南產業基地開工;5月底,首列“重慶造”地鐵列車將下線,首列“天津造”地鐵列車將于6月開始生產。這兩輛地鐵車輛的研制者都是中國北車在上述兩地設立的企業。至此,中國北車在北京、上海、天津、重慶等四大直轄市設立的下屬企業均已形成生產能力。此前,中國北車在上海設立的上海軌發公司生產的首輛地鐵已經成功裝船出海;北京則是中國北車的大本營。
自2010年始,中國北車陸續與天津、上海、重慶和北京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同發展四大直轄市軌道交通裝備產業尤其是城市軌道交通產業。
搶先布局
2010年2月8日,天津市政府與中國北車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在天津東麗區華明示范工業園建設產業基地建設工業園項目。
中國北車天津工業園項目總占地1500畝,總投資37億元,規劃建筑面積50萬平方米,由中國北車唐山軌道客車有限責任公司和天津機輛軌道交通裝備有限責任公司聯合投資建設,其中包括建設城軌車輛維修制造項目、電機電器修理項目、機車核心部件配套項目及風力發電機組裝項目等。建成達產后預計實現年銷售收入50億元,稅收4億元,將滿足天津市軌道車輛研發和生產的需求。截至目前,通往中國北車天津工業園的臨時路基已經鋪設完成。建筑面積3萬平方米的組裝車間已完成基礎工程。預計5月份完成組裝廠房的設備安裝和調試,6月份車輛組裝試生產。
中國北車布局四大直轄市的第二站指向中國最大的經濟貿易中心上海。2010年2月24日,中國北車和上海電氣簽署上海軌道交通設備發展有限公司(簡稱“上海軌發”)股權轉讓、增資及合資合同,同時,中國北車上海閔行基地轉向架項目開工。中國北車取得了上海軌發50%的股份,此后,在中國北車的帶領下,上海軌發將形成城軌車輛造修及配套產品制造能力,培育上海地區相關配套產業發展。2010年年底,上海軌發已經生產出具有國際水平的地鐵車輛,并運往海外。上海市長韓正在2011年的上海市“兩會”上,評價中國北車與上海電氣的合作,是中央企業與地方企業協同發展的典范。
第三站,中國北車駛向山城重慶。中國北車對于這個年輕的直轄市淵源已久,其市區內穿行的堪稱重慶“城市風景線”單軌地鐵就產自中國北車長客股份公司。目前,國內僅長客股份有研制單軌地鐵的能力。由于這種單軌地鐵不能通過雙軌鐵路線運輸,此前長客股份公司為重慶研制的每一輛單軌地鐵,都要通過水路或公路艱辛入渝。因此,中國北車在重慶實現本地化生產,降低運輸成本自在情理之中,重慶長客城市軌道交通車輛有限責任公司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中國北車與重慶因此有了實際上更為久遠的合作。2007年4月,中國北車長客股份公司與重慶市機電控股集團公司、重慶市開發投資有限公司聯合投資組建的重慶長客城市軌道交通車輛有限責任公司正式奠基。2011年年初,中國北車與重慶市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以重慶長客公司為基礎,建設中國北車西南產業基地。該基地主要由城市軌道車輛維修組裝、城際軌道車輛生產、動車組維修、軌道交通車輛關鍵零部件配套及新興產業五大板塊組成,投產后將形成年產400億元的產能,將成為名副其實的西部最大軌道交通裝備研制和維修基地。
北京,是中國北車的大本營。這里不僅有中國北車的總部,還有中國北車兩家富有深遠歷史意義的兩家企業——中國北車二七公司和南口公司。二七公司作為“二七”大罷工的策源地載入史冊,南口公司則是詹天佑精神的傳承者。中國北車還是北京地鐵的首要研制者,為北京提供了80%以上的地鐵車輛。中國北車與北京市尋求更緊密的合作和發展機會在此基礎上亦自在情理之中。2011年3月,中國北車與北京市政府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根據該協議,北京市政府和中國北車將共同打造國際化的“軌道交通科技創新園”;共同打造產品出口和國際合作基地;共同拓展高端裝備制造、節能環保產品、新能源汽車、新材料和新能源等戰略新興產業。
產業誘惑
中國北車何以對四大直轄市情有獨鐘?
答案不言自明。在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裝備蓬勃發展的背景下,處于交通中心和經濟中心的四大直轄市對軌道交通裝備造修的需求均非常迅猛。四大直轄市不僅是多條高速鐵路的始發站、交匯站,更是中國最密集地鐵網的編織地。
目前,北京、上海、天津、重慶等四大直轄市到2015年地鐵的通車總里程分別為561公里、739公里、185公里和196.6公里,到2020年的通車總里程分別預計為1050公里、970公里、464公里和364公里。根據四大直轄市最近對地鐵規劃的調整,2020年四大直轄市的地鐵通車里程都將超過1000公里。這意味著到2020年四大直轄市的地鐵通車里程將接近甚至超過4000公里。這相當于目前國內地鐵通車總里程的4倍(截至2010年8月,全國地鐵通車總里程為978公里)。在世界各大城市中,依然堪稱地鐵大鱷。
由于四大直轄市客流量增長迅猛,一般自開通半年之內就能達到飽和狀態,普通地鐵采用的6輛∕公里的地鐵配置標準無法滿足不斷上升的客流,通過增開地鐵列車和縮短發車間隔,都需要采購大量的地鐵列車。四大直轄市自然成為國內地鐵需求量造修最為密集的區域。
不僅地鐵,多種軌道交通方式在四大直轄市均有較好的前景,中國北車在北京建設的產業園,還將為北京S1線制造出國內首列中低速磁懸浮列車。
除了新造地鐵及軌道交通裝備外,維修和服務也是重要的經營項目。目前世界范圍內的制造業均已從產品經濟向服務經濟過渡,制造業價值鏈向下游轉移,使用與維護已經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國內城市軌道交通快速發展,投入使用的車輛總量也越來越多;投入使用的地鐵同樣需要大修、架修,定期保養和定期維修。目前地鐵的維護和保養大多由地鐵制造商提供。也正是基于這一考慮,中國北車在地鐵需求最為密集的四大直轄市布點,既尋求新造又著眼維護,使自身投資能夠實現最大的產出。
市場的誘惑最為直接,政策的促動和環境的召喚也是動因之一。上海、天津、重慶在我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占有獨特的地位,設置其間的浦東新區、渤海新區和兩江新區均是我國改革開放各個階段的主要代表,具有最優的政策環境和發展活力,能為企業成長提供最佳土壤,同時也能為企業經營提供巨大的市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