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已建58個航天育種基地 航天工程育種迎來春天
我國已建58個航天育種基地 航天工程育種迎來春天

文章來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 發布時間:2011-09-15
自1987年首次成功進行農作物種子的太空搭載試驗以來,我國通過航天工程育種技術培育出了70多個具有穩產、高產性能的新品種、新品系,航天工程有力地推動了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并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這是從2011年航天工程育種論壇上發布的消息。
9月7日~8日,由國家發改委高技術產業司、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中國農業科學院聯合主辦的2011年航天工程育種論壇在京召開。
來自國家發改委、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農業部和總裝備部的領導和專家,與來自農科院、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所的學者們齊聚一堂,就航天育種的發展歷程與最新進展、航天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建立空間搭載試驗長效機制等議題展開研討與交流。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副總經理雷凡培出席了本次論壇。
自1987年8月5日中國航天利用第9顆返回式衛星首次成功進行農作物種子的太空搭載試驗以來,我國先后利用15顆返回式衛星和7艘神舟飛船,搭載了上千種作物種子、試管苗、生物菌種和材料,獲得了大量產生變異的新性狀品種。目前,我國擁有經過太空搭載的農作物共計9大類393個品系,育成并通過國家或省級鑒定的新品種達到70多個,其在農業生產中的大規模應用,明顯提高了農作物產量,改善了農產品質量,優化了農作物抗性,并為航天工程育種的產業化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目前,我國已經建成58個具有一定規模的航天育種技術試驗基地和新品種產業化示范基地,一批種業板塊核心基地逐步建立,以北京為核心示范區,以海南、甘肅、黑龍江、福建等為推廣示范區的全國范圍發展格局已經形成。航天工程育種正在農業、林業、微生物制造業以及細胞工程等眾多產業領域發揮著重要的牽引和帶動作用。
雷凡培表示,國家近期相繼出臺政策,對現代農業尤其是航天工程育種技術及產業給予了大力支持。同時,航天重大工程的實施也將為航天工程育種帶來難得的發展機遇。
雷凡培指出,未來5年~10年,我國將全面實施載人航天工程與月球探測工程等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這將為航天工程育種提供豐富的試驗環境和有力的技術支持。近期,“天宮一號”和“神舟八號”將相繼發射并實施首次空間交會對接任務,全面開啟我國載人空間站建設的序幕,這將為航天工程育種提供穩定、長期、高效的空間試驗平臺。到2020年,我國獨立自主的載人空間站建成后,也將為航天工程育種的科學技術研究提供豐富的空間資源和太空微重力高真空的研究環境。月球探測工程的實施,將會為解決基因在近地空間輻射條件下不能得到很好變異等問題,提供有力的科學研究手段和月球空間實驗環境等。
雷凡培強調,我國航天工程育種技術及產業正迎來發展的春天。他表示,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將繼續通過加快空間技術的發展,聯合各方力量,加強現代農作物種業科技創新能力,更好地實現產學研相結合、育繁推一體化的發展要求,實現航天工程育種產業鏈的延伸及多元化發展,為推進中國特色現代農業建設不斷作出新的貢獻。
據悉,本屆論壇以航天技術服務農民、造福農村、發展農業為主線,以航天工程育種—種業創新與“育、繁、推”一體化為主題,通過政策引導、技術交流、樹立品牌,大力推進我國航天工程育種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