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條穿越長江隧道地鐵車輛在中國南車下線
我國首條穿越長江隧道地鐵車輛在中國南車下線

文章來源:中國南車集團公司 發布時間:2012-04-20
4月19日,我國首條穿越長江隧道地鐵——武漢軌道交通2號線,車輛在中國南車株機公司下線,將于今年9月份在二號線上試運營。
量身定制過江隧道地鐵
武漢市軌道交通二號線一期起自馬池路金銀潭站,終點至光谷廣場站,共21個車站,全長27.73公里。該線路過江通道位于武漢長江大橋和武漢長江公路隧道之間,連接武昌、漢口兩鎮中心區域,全長約3100米,開挖深度在長江平均水位線下48米處,為雙線雙洞隧道。
據了解,該過江地鐵隧道兩端出入口的坡度達千分之三十,相當于車輛進入隧道后要在100米的距離內駛下一層樓的高度,后段又相當于在100米的距離內爬上一層樓的高度。如何確保車輛安全通過過江隧道上、下坡和平道交替的線路呢?
中國南車株機公司在研制中特別實施了量身定制。在國內首次采用了DC750V供電下的全功率電制動,確保了長大下坡道運行無需施加摩擦空氣制動。此外,網絡傳輸采用了雙冗余總線控制技術,極大地提高了控制系統的可靠性及敏捷性,能使車輛上、下坡以及平道行駛瞬時轉換自如。
安全方面,特別采用了我國自主研制的微機控制電—空制動系統,具有自我故障診斷和故障記錄功能,其雙重制動能分別或混合使用,反應迅速、操縱靈活,可精確實現防滑控制,有效確保列車安全通過過江隧道。
針對武漢地區夏季悶熱、長江隧道內相對潮濕的環境,車輛采用了具備除濕功能的空調,能有效提高市民乘車的舒適性。
載客、靜音、節能大幅升級
據中國南車株機公司城軌研發首席專家楊穎介紹,二號線地鐵線路穿行于繁華商業區、人流量大,據預計,其初、近、遠期全日客流將在50萬人、70萬人和140萬人次左右。
該項目每列車初期采用6節編組、最高運行時速80公里的B型車,最大載客量可達2000人,較之一號線的4節編組列車多近700人,遠期還可通過列車擴編增加2節編組,進一步提升運能。
車輛運用了多重降噪設計。空調送風道采用超靜吸音板,可實現降噪3分貝以上;在車輛隔聲最為薄弱的貫通道部位,采用了免維護型無側護板雙折棚貫通道,可實現降噪2分貝以上;地板采用了鋁蜂窩雙層結構,可實現降噪約3分貝。
車輛節能設計上采用了性能更加先進、更輕量化的新型模塊化牽引傳動系統,單純依靠電制動即可實現最高載荷下最高運營速度到零停車;每節車在1號線車輛的基礎上實現減重約1噸,每列車僅此每年可節電約5萬度;采用了高能效比節能型空調,可根據乘客多少自動調節吸入新鮮空氣量和制冷量。
乘客信息系統升級優化
乘客信息系統也在一號線車輛的基礎上進行了較大的升級優化設計,車門動態地圖顯示屏采用了目前國內最大的條形LCD屏,媒體播放顯示屏采用19寸LCD顯示屏,這兩個屏幕可實現分屏控制顯示。條形LCD屏以動畫圖形告知列車運行線路、方向及終點站、下一站、已經過站點、車門打開側指示、換乘站和用于換乘的相應線路、緊急情況等多種信息,較之一號線點閃顯示的LED動態地圖可顯示更多的信息。LCD媒體播放顯示屏可為乘客帶來實時新聞資訊、各種節目等視頻信息,并可隨時根據需求進行定制和更新。
安全可靠的運營業績優勢
自2008年首次進入武漢市場以來,中國南車株機公司先后簽下了武漢市軌道交通一號線二期、二號線一期、四號線一期共計354輛車訂單。其研制的一號線二期車輛自2010年7月投運以來, 整個項目21列車均實現了零救援,安全行駛超過380萬公里、安全載客超過1.2億人次,其高可靠性、高安全性贏得了江城人民的高度信賴。通過多項目的精誠合作,雙方由此建立起了完善的溝通合作體系,中國南車株機公司也由此成為武漢軌道交通最大的車輛供應商。
產業集群、技術輸出優勢
作為當今我國城軌車輛產業的領跑企業,中國南車株機公司不僅擁有我國同行業最具實力、積淀最深厚的軌道交通電力牽引技術,以其為核心的中國南車株洲基地擁有我國配套最為齊全的軌道交通裝備產業集群優勢,從整車系統集成技術到核心零部件再到重要零部件技術,本地化率高達70%以上,面對客戶需求,產業集群使其反應更迅速、更及時。
迄今,中國南車株機公司高端軌道交通技術的強大輸出能力,成功在國內廣州、昆明、洛陽、寧波等城市落地。日前,中國南車株機公司高端軌道交通裝備技術實現落戶江城武漢,據悉,武漢軌道交通四號線一期部分車輛有望實現武漢本地化生產。
中國南車株機公司執行董事、總經理徐宗祥向外界透露,目前,以我國四大直轄市為代表的中國城軌車輛市場呈現出旺盛的需求態勢,無論是產品創新、產業配套支撐,還是在高端城軌車輛裝備技術的落地、運用業績上,中國南車株機公司都具有比較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