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油新能源公司著力打造優質風電場
中國海油新能源公司著力打造優質風電場

文章來源: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 發布時間:2013-02-05
2012年,中海油新能源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下稱新能源公司)實現贏利993萬元,其中,內蒙古風電分公司累計上網電量2.3億千瓦時,實現利潤2000萬元。
不難發現,去年新能源公司實現扭虧為盈,內蒙古風電板塊是“功臣”。在風電行業整體形勢不好的環境中,新能源公司的風電業務緣何“獨領風騷”?帶著這個問題,記者1月10日走進了二連浩特風電場一探究竟。
擇優思路,破解進退困局
近年來,我國風電實現跨越式發展,但電網建設并無大的提速。因此,電網無法吸收大量風能,產能過剩成為風電行業的一道難題。
2012年初,在內蒙古自治區風電發展研討會上,政府部門給出指導性意見:在電網接納、送出條件沒有大的改觀情況下,力爭發電小時數達到2000小時。但在購售電合同中,電網公司和內蒙古風電分公司的兩個風電場,分別簽約了8600萬千瓦時發電量,折合1737發電小時。
風電場要想贏利,每年的發電小時數至少應達到2000小時,在新能源公司力爭扭虧為盈的關鍵年,風電場如何才能在1737發電小時的基礎上力爭多發電?“擇優發展”的思路化解了風電困局,優質風電場這一概念,被順勢提出。
打造優質風電場,實現長周期運營
打造優質風電場重在提升質量和效益,具體體現在安全、穩定、長周期的運行上。
因此,新能源公司轉變思路,由以前的“大干快上”轉向精細化管理,將建設項目組成員“變身”為風電場的運營支持者,全力支援每個項目的運營。
“風電場的優劣,關鍵在發電小時數。風場既然建好,就不能讓風車‘曬太陽’。只有多發電,才能保障效益。”內蒙古風電分公司總經理段繼兵說。
因此,“小風月”來臨時,公司抓住戰機,集結二連風場、化德風場之力集中搞維護,將兩個風電場每年的維護時間由一個半月縮短至半個月,增加了一個月的有效發電時間。
同時,新能源公司不斷強化設備管理水平,確保了設備的可利用率。針對風機可能存在的質量缺陷,風電公司超前管理,在備品備件庫的盤庫、故障相應處理時間等方面逐項抓落實,不放過任何隱患。通過努力,二連風電場年平均可利用率達98.37%,同比增長0.48%,化德風電場年平均可利用率達98.95%,同比增長0.25%。
風電場員工還不忘“偷師學藝”,經過協商,風電場員工可以做廠商的助手。于是,一線的“追風人”每天與廠商代表形影不離,在摸爬滾打中學到了真功夫。
力促“聯姻”,讓更多優質電上網
電發出來了,風電場如何將唯一的產品送上電網,這可是頭等大事。
為此,新能源公司建立了與電網公司的長期溝通機制,實現分層對接,各個擊破。公司層面加強與電網中層以上管理人員的溝通,獲取領導層支持;風電場加強與調度人員的溝通,在限電控制上獲取技術性支持。
同時,新能源公司積極推進技術改革,滿足電網安全運行需求。公司根據風電場實際情況,決定優先在二連風電場推廣新技術,取得經驗后再進行推廣。
按此思路,二連一期項目在2011年底完成低穿功能改造后,于2012年5月實現了全部機組低電壓穿越的試運行,目前正等待電科院的現場檢測。公司還開展了風電場AVC、AGC的技術升級與改造,目前兩個改造項目基本完成,等待聯合調試,此項工作走在了內蒙古各風電企業前列,為爭取多發電打下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