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 發布時間:2013-02-19
2月18日,塔里木油田克深區塊2012年投產的第一口生產井克深203井生產天然氣44萬立方米,經過縫網體積酸壓改造后最高日產天然氣達到71萬立方米,增產4.9倍。塔里木油田把牢投資和效益底線,以管理和技術集成創新為驅動,建設高效益“新疆大慶”。2012年,這個油田實現人均油氣當量1800噸,油氣單位操作成本2.78美元/桶當量,保持國內同行業領先水平。
庫車山前是塔里木天然氣資源富集區,也是“新疆大慶”建設的資源基礎。塔里木油田以一體化生產組織管理、技術集成創新和國產化技術,促進鉆井生產提速提效。“指揮零距離”、“協調零縫隙”和“銜接零時差”等管理模式,提高生產組織和運行效率;日費制、切塊承包和總包井等多元承包模式及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激勵機制,使整體優勢得到發揮,實現庫車山前由兩年一口井到一年一輪井的突破。
碳酸鹽巖油氣藏勘探是塔里木上產的重點攻關區域。這個油田科研人員創造性地建立碳酸鹽巖獨特的斷層解釋基本原則和斷裂解釋方法。原本計劃鉆探的中古515井與中古519井,科研人員研究后發現,這兩口井位于成藏不利的斷塊內,及時提出暫緩鉆探建議。建議被采納后節省資金1億元。
塔里木盆地碳酸鹽巖油氣資源約占盆地油氣總量的40%。在碳酸鹽巖油氣藏勘探中,塔里木油田堅持“堅決不打一米無效進尺,不下一米無效套管”要求,以提高儲層預測準確率和鉆井成功率追求勘探高效益。這個油田突破“勘探—評價—開發”老思路,創新上產增儲一體化碳酸鹽巖勘探開發新思路,形成儲層預測、縫洞體立體雕刻與綜合評價等開發配套技術,碳酸鹽巖儲層預測準確率從80%提高到95%,鉆井成功率保持80%的高水平。
為降低鉆井成本,塔里木油田積極推行井身結構“瘦身”和壓縮鉆井周期措施。哈拉哈塘區塊探井井身結構由四開鉆進改為三開鉆進。井身結構優化后,鉆井平均周期由160天縮短到118天,單井平均降低成本2000萬元。
塔里木油田堅持用非常規手段破解碳酸鹽巖非均質性難題,持續開展新工藝和新技術試驗,目前已擁有塔中水平井分段改造技術和水平井旋轉噴射酸化技術等國內領先儲層改造技術,打通碳酸鹽巖開發的“經絡”。目前,這個油田碳酸鹽巖高效井比例突破40%,高效井產量占到油田碳酸鹽巖油井總產量的50%。哈拉哈塘油田的哈601—6、哈601—2、哈15、哈9—1和哈9—2井,日產原油達到408噸,累計生產原油超過40萬噸,占哈拉哈塘哈6區塊總產量的40%左右,被譽為哈拉哈塘的“五朵金花”。
目前,塔里木油田已建成輪古、英買力和哈拉哈塘等14個油氣高效開發區,向規模高效開發目標快速邁進,碳酸鹽巖原油產量年均以25%速度增長。這個油田還著力打造少人高效氣田典范——迪那氣田創新異常高壓凝析氣藏管理模式,持續優化開發調控,向標準化管理要效率,實現了效益最大化。2012年,迪那氣田生產天然氣52.5億立方米。按庫爾勒市1.4億立方米年用氣量計算,氣田平均5個人保供一座中等城市居民用氣。哈得油田堅持低成本戰略,實行扁平化管理,創造了人均年產1萬噸油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