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化設計組建甬滬寧管道通過國家級環保驗收
中國石化設計組建甬滬寧管道通過國家級環保驗收

文章來源: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 發布時間:2005-08-09
中國石化設計組建的甬滬寧管道通過國家級環保驗收
7月底,國家環保總局藏玉祥在南京宣布,寧波—上海—南京進口原油管道和鎮海—白沙灣進口原油管道工程通過竣工環境保護驗收。這標志著由中國石化自行設計和組織建設的第一條長距離、大口徑輸油管道項目順利通過國家級環保驗收。
寧波—上海—南京進口原油管道(簡稱“甬滬寧管道”)工程和鎮海—白沙灣進口原油管道(簡稱“甬滬寧管道復線”),是經原國家計委批準建設的中國石化重點工程,由管道公司具體承擔建設和運營管理。該項目主要為上海石化、高橋石化、金陵石化、揚子石化等企業提供原料。甬滬寧管道一期工程管線實際全長652公里,設計年輸油能力為2000萬噸;復線管道全長98公里,設計年輸送能力為2300萬噸。
由于甬滬寧管道及其復線工程是我國在江南水鄉、同時也是經濟發達地區建成投用的首條長距離輸油管道,國家環保總局高度重視其環境保護工作和對管道沿線環境的影響。7月26、27日,國家環保總局環境影響評價管理司組織浙江、江蘇的省市環保部門和中國石化集團公司有關部門人員組成了7人驗收組,在國家環保總局科顧委委員、組長藏玉祥帶領下,對甬滬寧管道及其復線工程的環境保護執行情況進行了現場檢查和驗收。
驗收組先后到白沙灣輸油站,杭州灣北岸灘涂,長興段太湖、河流穿越和山地爬越施工點,南京段村莊通過點等處,現場檢查了管道環保設施的運行情況和生態保護措施的實施情況。在聽取相關匯報后,驗收組經討論認為,甬滬寧管道及其復線工程在施工期間,根據實際情況優化管線路由,合理避讓了水源地、開發區、村莊和民房等敏感點;施工期采取多種措施減少廢氣、揚塵、廢水、噪聲等污染;工程采取的定向鉆、頂管、爬越、跨越等施工方式,對河流、水源保護區、公路、鐵路等重點保護目標基本無影響;海域施工注意避開海洋生物繁殖和回游季節,對杭州灣穿越采用了國際先進的自埋鋪管技術,減少了對海域生態的影響;工程占地生態恢復良好。該工程執行了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環境保護“三同時”管理制度,落實了生態環境保護、污染防治措施和各項環境保護要求,設立了環保管理機構,建立了健康、安全、環境(HSE)管理體系,進行了有效的環境管理。公眾意見調查結果表明,管道沿線85%的被調查公眾認為管道施工對農業生產影響較小,82%的公眾認為管道運營不會對其生產和生活造成影響。
驗收結論認為:甬滬寧管道及其復線工程“環境保護審批手續齊全,污染物的排放基本達到了國家或地方標準的要求,符合環境保護驗收要求,驗收組一致同意通過環境保護驗收。”
驗收組專家認為,甬滬寧管道及其復線工程作為我國加工進口原油管道輸送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建成試運行以來,在有效保障了東南沿海、沿江煉化企業原料供應的同時,大大降低了過去車船運輸原油對陸地和江、海自然與生態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經濟、環境、社會效益顯著。專家們積極建議該項目申報參加我國建設項目環境保護方面的最高獎項——“國家綠色友好環境工程”評選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