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鐵總公司挑戰世界難題 建設一流高原鐵路
中鐵總公司挑戰世界難題 建設一流高原鐵路

文章來源:中國鐵路工程總公司 發布時間:2006-06-30
中鐵總公司挑戰世界難題 建設一流高原鐵路
中國鐵路工程總公司作為鐵路建設的一支勁旅,積極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西部大開發、建設青藏高原鐵路的重大戰略決策,在人跡罕見的青藏高原上建成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里程最長的一流高原鐵路,創造了人類鐵路建設史上前所未有的壯舉。
中國鐵路工程總公司自2002年6月進入施工現場,先后有十余萬人奮戰在青藏高原。中鐵工程人用自己的辛勤汗水和聰明智慧,書寫了一曲曲忘我拚搏、無私奉獻的壯麗篇章,彰顯了中鐵工程“勇于跨越,追求卓越”的企業精神,在青藏鐵路建設工地上,到處回蕩著“海拔高,追求更高;風暴強,意志更強”的響亮聲音。
為了實現國家青藏鐵路建設領導小組提出的“高起點、高質量、高標準,建設世界一流高原鐵路”的建設目標,總公司充分發揮集團優勢,精心組織,周密部署,精心施工,以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為先導,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題,圓滿地完成了青藏鐵路的建設任務。
面對高原凍土施工難題,中國鐵路工程總公司各參建單位組織了大批科技攻關隊伍,調集了大量技術人才開赴現場,前線后方緊密配合,以最大限度減少熱融干擾為原則,以保證施工進度和工程質量為目標,聯合開展凍土施工科技攻關。在路基施工中,解決了高含冰量凍土地段路塹爆破開挖、換填保溫層及填料壓實質量快速檢測標準等難題。在橋梁施工中,摸索總結出旋挖鉆干法成孔工藝,在全線得以推廣;解決了低溫、早強、耐久混凝土配合比及混凝土保溫保濕等難題。在隧道施工中,尤以昆侖山隧道為最,它地處海拔4600m的多年凍土區,穿越多條地質斷裂帶,地質結構復雜,自然條件嚴酷,是全線重點控制工程。根據全線進度安排,為了實現隧道提前貫通,總公司克服了重重困難,打破高原冬季施工禁忌,先后解決了隧道防排水結構和隔熱保溫層施工、濕噴混凝土技術及隧道通風等難題,研制了隧道仰拱作業橋并獲得專利。在體現全線實物進度的鋪架施工中,先后投入近四千萬元進行鋪架設備的高原適應性改造和技術改進,創造了多項高原鋪架最高紀錄。此外,通過四十余年的長期努力,風火山多年凍土區觀測站為青藏鐵路建設積累和提供了海量的第一手數據和資料。
在青藏鐵路建設中,總公司充分依靠科技進步,大力實施科技創新,先后優質高效地建成了雪水河大橋、不凍泉特大橋、長江源特大橋、昆侖山隧道、羊八井隧道群以及具有高技術含量、富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拉薩河特大橋和拉薩車站等一大批重點工程。
面對高原生理保障難題,為了體現關愛生命和和諧發展的宗旨,中鐵工程各級領導認真貫徹以人為本思想,投入大量資金、設備以及醫護力量,在現場設置了四十多個一級和二級醫療機構,建設了7個高原制氧站,配備了多臺單人和多人高壓氧艙;同時,建立了嚴格的“三階段”體檢(工前、工中、工后)和習服等醫療衛生和勞動保護制度,及時了解和掌握參建者的身心健康及變化狀況,做到提前預防,及時救治。各參建單位還結合自己的具體情況,采取了多種多樣的預防和保護措施,如背負式供氧、密封宿營車持續供氧以及為建設者投保醫療保險等。針對青藏高原鼠疫、腸道等傳染病多發的實際情況,采取了加大宣傳教育和季節性注射疫苗等手段,有效遏制了發病率。
自開工以來,由于醫療衛生保障和勞動保護工作及時到位,總公司各參建單位從未發生高原病和傳染病死亡現象。
面對高原生態保護難題,為了實現科學和諧發展,保護脆弱生態環境,總公司本著“預防為主,保護優先,開發與保護并重”的原則,始終把生態和環境保護作為一項政治任務。自進場以來,各參建單位始終堅持進行環保法規及有關知識的培訓和教育,普遍增強了參建者自覺按照環保要求進行生活和生產作業的意識。制訂了嚴格的《環保細則》、《強制性要求》及《檢查評比辦法和獎懲規定》,并且逐級簽訂了《環保責任書》,做到了環保措施到位,責任到人。在生活駐地和施工現場,設立了大量的環保廣告宣傳牌,用生動的畫面和形象的語言勾勒出一幅幅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優美圖畫,不僅起到了宣傳和警示作用,還構成了高原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在施工中,開發成功了草皮養護和回植技術,普遍采取了污水凈化、降塵降噪、碴土循環利用等措施,在長江源特大橋工地建立了環保教育基地,為長江源頭的環保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經過中鐵工程人的頑強拼搏,經過廣大建設者的共同努力,青藏鐵路于7月1日開通,為黨的85周年生日獻上了一份厚禮,向黨中央、國務院和全國人民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我們深信,青藏鐵路的建成,必將為西部大開發和各族人民的共同繁榮提供強大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