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冶一冶承建的世界級運輸巨頭運輸船成功下水
中冶一冶承建的世界級運輸巨頭運輸船成功下水

文章來源:中國冶金科工集團公司 發布時間:2006-09-30
中冶集團一冶承建的世界級運輸巨頭運輸船成功下水
9月25日,世界級運輸巨頭——挪威斯考根海運集團在華興建的第一艘全壓式3200立方米液化石油氣運輸船在浙江臺州下水,該集團亞洲區總裁對中國第一冶金建設有限責任公司制造的該船船罐的質量和速度深感滿意。這是一冶迄今承建下水的第四艘液化石油氣運輸船。
1997年7月,中冶集團一冶獲得國家船級社認證,承建國內第一艘2000立方米液化石油氣臥式儲罐運輸船儲罐(簡稱LPG船罐),確立了國內船罐生產的領先地位。近年來,隨著國內能源消耗日益增長,液化石油氣需求日漸擴大,LPG船罐市場日趨紅火,一冶審時度勢,果斷出擊,在保住傳統的球罐、弧形殼板制造等強項鋼材深加工市場的同時,強力實施“藍海戰略”,乘勢拓展船罐市場。
中冶集團一冶除陸續購進自動切割機、大型液壓機、自動埋弧電焊機等設備外,大力推進技術自主創新,今年5月采用的“單嘴頭磁輪切割弧形板”新工藝,通用性高,適應性強,提高了鋼材的切割質量和工作效率。此外,他們對焊工進行國家船級社認證強化培訓,專業生產船罐的一冶鋼構公司壓力容器分公司目前擁有“雙證”(國家壓力容器認證和國家船級社認證)的焊工,約占其總數的90%。
經過近10年的不懈努力,中冶集團一冶從當年建造2艘船4臺船罐,到近年承建9艘船18臺船罐;從當初的船罐總價800萬元,總重量288噸,到目前的總價8066萬元、總重量4697噸;船罐容積從2000立方米到3600立方米,鋼材材質從耐低溫零下20攝氏度到耐低溫零下40攝氏度;由原來掌握的單一船罐焊接技術到現在掌握的切割、壓制、焊接、熱處理等全套船罐制造技術,被業內人士稱為“國內船罐頂級生產廠家之一”。
中冶集團一冶副總經理郭彥坤表示,一冶擬將打破行業界限,橫向聯合,改單打獨斗為抱團出海,加強與國內頂級船罐設計、技術院所的全面合作,領跑國內船罐市場;提高完善LPG船罐技術,抓緊預研,盡快具備目前世界上僅有極少數國家擁有的LNG(液化天然氣)船罐技術,領跑國內船罐技術。
相關鏈接:
“紅海戰略”和“藍海戰略”的概念,是由歐洲工商管理學院的W·錢·金教授和勒妮·莫博涅教授在其合著的《藍海戰略》一書中第一次提出。簡單講,紅海戰略象征企業在需求增長緩慢甚至萎縮的傳統市場空間采取的白熱化的競爭行為,紅海戰略是緊盯競爭對手、比試血腥的競爭戰略;藍海戰略象征企業跳出傳統市場空間而開辟新市場和新競爭力的戰略思維,藍海戰略是緊盯潛在市場、比試創新的競爭戰略。從紅海戰略到藍海戰略,企業的視角從給定結構下的定位選擇轉變為對市場結構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