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油工業二次創業標志性工程川科1井開鉆
中國石油工業二次創業標志性工程川科1井開鉆

文章來源: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 發布時間:2007-03-23
中國石油工業二次創業標志性工程川科1井開鉆
西南石油局、西南油氣分公司向川西海相這一資源寶地發起新沖刺。3月20日,亞洲陸上第一深井——川科1井在四川省德陽市開鉆。
被專家稱為中國石油工業二次創業標志性工程之一的川科1井,是首口川西海相科學探索井,它猶如一把開啟地宮之門的強力之劍,將有力提升我國超深井的石油工程技術能力和水平,并有望使川西海相成為中國石化集團資源接替的又一潛力主區。
川科1井設計井深為8875米,向下鉆深將超過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也比中國石化2006年7月完鉆的井深8408米的塔河1井還深400多米。川科1井超深、高溫、超高壓的施工環境可謂前所未有,對現有的石油工程技術提出了新挑戰,將大力推動中國石化物探、鉆井、錄井、測井、測試等施工能力再上新臺階。川科1井將使用第一臺國產12000米鉆機,這也標志著我國石油機械的制造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川科1井是開拓四川盆地海相勘探新領域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科學探索井。川西海相具有優越的油氣成藏地質條件和勘探前景,是一個潛在的資源“富礦”。西南石油局、西南油氣分公司目前已發現孝泉—新場等4個臺地邊緣灘體,合計圈閉資源量達2.3萬億立方米,具備形成大中型氣田的物質基礎。自從2006年以來,該局、分公司整合科研力量,加速川西海相勘探進程,對川西海相12個剖面進行了野外地質考察,對川西海相成藏條件評價的2條測線進行了地震勘探施工,為部署川科1井奠定了基礎。但如何進一步探明和找到有利圈閉,弄清四川盆地海相的地質構造十分關鍵。
川科1井也將成為石油行業新理論、新工藝、新技術的前沿研究地和最佳實踐地。川科1井將探索川西海相中下三疊統—下二疊統海相成藏地質條件,進一步了解龍門山前、上揚子等地質構造的演化規律,這對于推動海相勘探科技難題的解決以及地質科學探索有著重要意義。西南石油局、西南油氣分公司還將同業界專家一道,展開地層與沉積相、烴源巖評價、儲層特征與評價、蓋層特征及評價、流體特征與分布規律、成藏主控因素及成藏規律、鉆后評估、地層壓力隨鉆預測等配套地質綜合研究,以及儲層改造、完井測試、注水泥、高溫高密度鉆井液等鉆井完井技術綜合研究。
根據計劃安排,川科1井將在2008年11月30日完成施工任務。勝利渤海鉆井二公司70691井隊負責鉆井,西南油氣分公司負責鉆前施工、錄井、固井、測井和測試。
背景資料:
海相是相對于陸相地層而言的地層結構。在地質構造過程中,由海洋環境沉積下來的地層,叫做海相地層;而湖泊、河流、沼澤等陸地環境沉積下來的地層,叫做陸相地層。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以前,世界上絕大部分的油氣田都是在海相沉積地層中發現的,而中國大部分是陸相沉積地層,半個世紀以來,我國油氣勘探在陸相生油理論指導下,經歷了第一次創業,到20世紀80年代原油年產量達到1.67億噸,天然氣年產量達241億立方米,分別位居世界第五位和第十五位,為國家經濟建設提供了能源保障。但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陸相生油理論指導下的中國油氣勘探,再也沒有大的突破。而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石油消費卻進入了快速增長期。中國油氣勘探的出路在“二次創業”——到海相地層去找油氣,理論依據是海相沉積生油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