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鐵建宜萬鐵路馬鹿箐隧道成功完成溶腔泄水
中國鐵建宜萬鐵路馬鹿箐隧道成功完成溶腔泄水

文章來源:中國鐵道建筑總公司 發布時間:2007-07-05
中國鐵建宜萬鐵路馬鹿箐隧道成功完成溶腔泄水
6月30日上午9時,宜萬鐵路馬鹿箐隧道5000米長的巷道內,12名身穿桔紅色救生衣的操作人員,協力打開了止水墻上12個水桶粗的可控管沉重閥門。裹挾著沉積在溶腔內千萬年烏黑泥沙的巖溶水,在130多米落差的壓力下,帶著沉悶的嘯叫聲,翻騰著噴射而出。每小時4500多立方米的水流通過泄水閘閥、導流軟管和鋼筋混凝土消能池,奔涌地淌出隧道。至此,中國鐵路建設史上最大的涌水隧道成功地完成了溶腔泄水。鐵道部、武漢鐵路局、宜萬鐵路總指揮部等單位領導專程到場,向施工單位中國鐵建十一局集團四公司表示祝賀。
宜萬鐵路是目前國內已建和在建鐵路中地質情況最為復雜、施工條件最為艱險的山區鐵路。中國鐵建十一局集團承建的27標段內的馬鹿箐隧道,為全線八大風險隧道之首,成為宜萬全線最突出的難點工程。開工以來,馬鹿箐隧道共發生過五次特大涌水。十一局集團職工不屈不撓地進行艱苦卓絕搶險戰斗,一直持續了260多個日日夜夜,直到去年9月底,才徹底封堵了出口平導和正洞所有橫通道。特大突水事件反復發生,說明與馬鹿箐溶腔連通的暗河流域廣、匯水范圍大。幾個月的搶險雖然取得暫時勝利,但封堵的方法不能根除水患。能否成功泄水,成為馬鹿箐隧道排除施工障礙、解除安全威脅的關鍵。
國資委、鐵道部、國家安全局、湖北省、宜萬鐵路總指,多次組織國內地質、水利、煤炭、土木工程等各界專家研究會商,決定從隧道進口再掘一條長達4600多米的泄水隧道。泄水隧道施工從去年8月開始。首先是運用地質雷達、TSP、紅外線探水、超長鉆探、地質素描等多種國內最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探明前方地質和水文情況;以探測結果為依據,通過了有兩院院士參加的專家組的嚴格評審;進一步完善洞內通訊、電視監控、應急報警和逃生救援系統,以及地質探測、帷幕注漿、鉆孔取芯、開挖支護等保障安全措施。在此艱難的情況下,十一局集團職工創造出月掘進1400米的奇跡,得到了鐵道部、宜萬鐵路總指和相關單位領導的高度贊譽。
有關專家認為,馬鹿箐隧道成功泄洪,標志著解決大范圍、高水位、多淤泥溶腔這一世界級重大難題,取得實質性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