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糧集團在東北首個大米加工基地投產
中糧集團在東北首個大米加工基地投產

文章來源:中糧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09-11-16
總投資額3.14億元的中國首個臨港型大米加工廠——中糧米業(大連)有限公司,于11月14日在大連市大窯灣港DCT集裝箱碼頭正式開業投產。這是中糧集團在東北投資的首個大米加工基地,年可加工大米23萬噸。它的建成,不僅對推動東北水稻產業化進程有著開拓性意義,而且,對于“北糧南運”也具有積極作用。
“這是中糧大宗糧油業務由外向型向內需型轉變、由國外企業客戶向國內消費者轉變的重要舉措”。參加此間開業典禮的中糧集團董事長寧高寧表示。
作為中國最大的糧油食品企業,中糧目前正致力打造一條“以消費者和客戶需求為導向,涵蓋從田間到餐桌,從農產品原料到終端消費品,包括種植、采購、貿易和物流、食品原料和飼料生產、養殖屠宰、食品制造與營銷等多個環節在內的糧油食品產業鏈”。大連工廠正是中糧所構建的糧油食品鏈條中的重要一環。
“大連米業的投產拉開了中糧投資東北的序幕,今后幾年,中糧將以大連米業投產為契機,繼續探索東北地區稻米加工布局,大力發展糧食加工項目,完善稻米產業鏈條,強化稻米供應能力。” 寧高寧透露:除中糧米業(大連)有限公司外,目前,中糧在綏化、沈陽等東北水稻主產地,有多個年加工能力超20萬噸以上的大米加工項目正在籌建當中。
對大米行業來說,企業核心競爭力來源于對上游原糧掌控能力,中糧大力投資東北正是看中了東北在中國稻米市場的重要地位。
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有“北大倉”之稱,是中國最大的商品糧供應基地,糧食總產量約占全國的五分之一,商品糧約占全國四分之一,居全國之首。東北地區已經成為中國南方糧食供應的重要來源,在我國糧食供應體系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中糧加快東北戰略布局,與東北糧食主產省政府、糧食企業逐步建立起戰略合作伙伴關系,與主產省糧庫、米廠進行上下游的分工和合作,將有助于加快大米行業整合,改變中國大米行業“小散差”的狀況,促進國內外粳米需求增長。”中糧集團總裁于旭波表示,東北水稻產地的更多農戶也將從中獲得實惠。
為保證中糧米業(大連)有限公司原糧供應,中糧米業成立了“中糧丹東鴨綠江農業聯合生產專業合作”,合作社以東港市椅圈鎮黃城村萬畝稻田為基地,輻射周邊14個鄉鎮3000多農戶,推廣優質高效水稻訂單48500畝。2008年合作社幫助農民增收1500多萬元。目前,合作社計劃用2至3年時間發展訂單種植面積30萬畝,實現年助農增收一億元目標。
“中糧積極參與東北地區稻谷加工和流通工作,將東北優質稻米資源推銷到國際市場和我國南方市場,已經成為東北地區稻谷銷售的重要渠道,在保障農民種糧收益,服務當地經濟,推動水稻種植規模化和稻米加工現代化等方面做出了貢獻,對于我國大米加工行業整體技術升級具有積極的示范作用。”出席慶典儀式的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對于中糧此舉給予很高評價,“保障農民種糧收益,推動東北地區水稻生產,搞活北糧南調,是各級糧食主管部門和國有糧食企業的責任和義務。作為我國最大的糧油食品企業,希望中糧集團以大連米業投產為契機,主動服務于國家糧食調控大局,為國家北糧南調做出更多、更大的貢獻。”
據悉,中糧旗下福臨門大米已經成為世博會唯一指定用米,隨著大連米業第一袋世博指定用米的下線,中糧米業(大連)有限公司工廠將全力供應上海世博會。“大連米業最大的創新性在于它開創出產地加工廠、臨港精米加工廠和銷區物流營銷中心為一體的全產業鏈模式。”中糧集團大米部總經理楊紅告訴記者。依托大連的海運優勢,中糧也進一步壓縮了“從田間到餐桌”的路程,中糧福臨門世博特供米從走下生產線到世博館的“路程”更為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