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工全程護航首次空間交會對接任務紀實
航天科工全程護航首次空間交會對接任務紀實

文章來源: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 發布時間:2011-11-21
11月17日,神舟八號飛船在內蒙古中部草原安全返回,我國首次空間交會對接任務取得成功,我國空間交會對接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作為中國航天事業的中堅力量,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集聚55年“精于安全”的技術優勢,多項技術產品為天宮一號、神舟八號交會對接任務提供技術安全保障,并謀求為未來我國空間事業發展全方位打造天地一體化安全保障體系。
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交會對接任務副總指揮長、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總經理許達哲表示:航天科工是我國國防科技工業和航天事業的中堅力量,“精于安全”既是航天科工致力我國空間領域發展的技術優勢,更是航天科工致力和平利用太空、造福全人類的價值追求。
航天科工在此次任務中的使命就是全程為交會對接提供安全保障,其中,運載火箭、載人飛船、空間實驗室、航天員、著陸場等多個系統都含有航天科工的核心技術,空間交會對接微波測量雷達、天宮一號推進劑貯箱金屬膜盒、神舟八號飛船回收分系統γ高度控制裝置等技術更是首次用于載人航天工程,實現了重大技術突破,部分產品技術攻關時間長達十余年。
據了解,航天科工在微波通信、光學測量、高精度慣性導航、宇航電源研制、軟件研發以及高端新材料基礎件制造等諸多方面擁有全國頂尖的技術實力,某些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集團公司所屬20家企事業單位參與了各大系統近50類產品的研制。航天科工的“大安全”實力,是保障交會對接安全并護航太空上演“勝利之吻”的堅強保證。
安全,始于入軌
安全,始于入軌。航天科工在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發射入軌段提供的安全保障裝備有:為飛向太空的長二F火箭和初探太空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提供軟件“體檢醫師”----能夠自動判讀數據的智能化測試軟件、提供澎湃不竭能量的空間站“變身”動力容器----“金屬膜盒”,以及高標準、高可靠的鈦合金緊固件,從測試、動力和基礎件等方面助力中國載人航天從地球飛向太空的初始安全。
測試,是航天器飛行之前的重要一環。測試就像健康大檢查,檢查到位、醫生負責,才能保證體檢的質量。航天科工研發的應用于天宮一號等航天器測試的自動判讀軟件不僅是一臺全面的體檢設備,更是一個儲存了各界“名醫”經驗與“醫術”的智庫。它集合了眾多航天專家頭腦中的經驗和智慧,測得數據之后自動與“大腦”中的標準進行比對,馬上告訴你航天器的狀態是否正常,贏得廣大航天測試人員的廣泛好評。
從神舟到天宮,從飛船到未來的空間站,飛行器要反復使用,燃料必須反復加注,這在中國航天領域是一項全新技術。航天科工歷經十年打造的金屬膜盒,作為天宮一號大型液體燃料貯箱的核心部件,能夠容納燃料反復加注、反復使用,為載人航天未來發展提供了持續動力的儲藏站,為解決這項載人航天二期工程的關鍵技術作出了重要貢獻。
在中國宇航領域,科研人員都知道來自航天科工的梅嶺電源。它作為中國航天電源的佼佼者,被冠以“首席太空電源專家”的雅稱。此次發射中,長征二號F火箭控制、遙測、外安、故障檢測等系統使用的鋅銀電池均來自梅嶺。航天科工通過自主創新研制出我國首臺航天服電池,助力翟志剛艙外活動,今天和將來,將不斷為載人航天提供強大動力。
此外,載人航天工程所需的大量鈦合金緊固件,質量要求極其嚴格。航天科工以精湛的制造工藝打造了高標準的基礎緊固件,涉及數百個品種,連接起載人航天工程產品的鋼筋鐵骨,從細微之處確保交會對接的安全。據了解,航天科工提供的鈦合金螺釘、螺栓,占載人航天工程用緊固件總用量90%以上,載人航天鈦合金環槽鉚釘、鈦鈮鉚釘、鉚螺母等緊固件產品,全部出自航天科工。
安全,精于對接
安全,精于對接。在中國航天領域,航天科工的技術優勢如果用一個字來概括,那就是“精”。
50多年前,在錢學森等航天奠基者的規劃下,沿革于國防部五院根基的中國航天科工所屬主體單位承擔起中國航天精確控制領域的核心任務。技術和實力的積累使航天科工義不容辭地擔起了讓交會對接更精確、更嚴密的重任。
11月3日1時36分,當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與神舟八號飛船完美交會對接,“一吻定情”之時,來自航天科工的微波雷達立下奇功,成為交會對接的一大看點。微波雷達從遙遠到接近的大范圍應用,為我國雷達應用作出了創新,該雷達研發團隊也實現了中國微波技術的一大跨越。
航天科工研制的空間交會對接微波測量雷達,對于空間交會對接精確完成具有重大意義。
遠在太空的交會對接,怎樣才能精確掌控?怎樣才能精準測量?
一般的微波雷達,對于近距離的測距、測速難以勝任。空間交會對接范圍廣、精度高,雷達既要放眼寰宇,又要明察秋毫。航天科工研制的微波雷達功能強大,從200余公里到數十米范圍內,及時、準確地牽起一條長長的紅線,促成了最后的“勝利之吻”。
該微波測量雷達在技術上取得了諸多突破,是我國微波雷達的一大創新。它在茫茫太空中的強大測量功能,將為交會對接提供既寬廣又精細的安全定位服務。
與此同時,航天科工研制的高精度加速度計也是航天科工“精于對接”的又一力作。
該加速度計體積比常用的方形飯盒略大一些,是神舟八號飛船上精度最高的姿態測量裝置。在交會對接過程中,它將在空間微重力狀態下精確地給出飛船的速度、位置等重要信息,以確保飛船準確無誤地完成這次“勝利之吻”。據悉,它的核心部件石英撓性加速度計精度在國內位居第一,曾經七次幫助神舟系列飛船返回艙成功返航。
“精”不僅體現在此次的對接中,更體現在航天科工為未來航天員精心打造的生活環境中。
航天科工利用研發、生產、試驗的全面技術優勢,在神舟八號飛船上為航天員打造了迷你的太空廚房、太空空調和太空醫院。
迷你“太空廚房”長、寬、高均不超過30厘米,在5-30分鐘內,不需要鍋碗瓢盆,就能利用食材加熱出一份份諸如“魚香肉絲、宮爆雞丁、水煮魚片”等熱氣騰騰的美味佳肴。
特殊“太空空調”包括環境控制及生命保護分系統中的氣體流量調節裝置、宇航服溫控調節裝置等。氣體流量調節裝置可以對飛船內的氣體流量進行調節,保證艙中具有適宜的生活、工作環境;航天服溫控調節裝置則能夠調節航天服內的溫度,確保航天服能夠適應太空驟冷、驟熱的環境,保證航天員的安全、舒適。
微型“太空醫院”,包括生理信號測試盒、心電記錄裝置、醫監生化檢測裝置、質量測量儀等。它們小至煙盒大小、最大不過成人巴掌大,能夠監測航天員的心電、呼吸、體溫、尿液各項生理指標,并將數據自動分析后傳送至地面,以便對航天員的身體狀況進行實施監控。
安全 穩于運行
安全,穩于運行。天宮一號和神舟八號在太空組合運行,其中有多類關鍵部件來自航天科工,它們就像眼睛和心臟,在細微之處維系著運行的安全。
慣性導航是一種精度高、安全可靠的精密制導技術。它能夠及時地輸出各種導航數據,并且能為運載提供精確的姿態基準,是神舟飛船穩定運行的基礎。航天科工為神舟飛船生產配套的慣性儀表,是慣性導航的關鍵部件,也可以說是神舟飛船的“眼睛”。“為神舟點亮雙眸”,正是儀表研制生產者所做的工作。
那么,您知道神舟飛船的心臟是什么嗎?無論是航天器的導航還是通訊系統,都有一顆和人類一樣“跳動頻率穩定的心臟”——晶體元器件。
晶體元器件是一種神奇的頻率產生器,它最基本的原理是壓電效應——石英晶體的形狀變化會產生固定頻率的電信號,如同心臟一樣為飛船的各個系統提供信號源。目前,航天科工是中國航天晶體元器件的主要提供者,此次僅為“神八”就配套了2000余只晶體元器件,為導航和通訊等功能提供了堅實保障。
從飛船到空間站,能否接得牢靠?環境如何?溫度怎樣?航天員在艙里舒不舒服?有沒有裝修污染?這其中,閥門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作為智能高精度特種閥門的研制者,航天科工的11種高精度閥門產品在神舟八號飛船推進艙的熱控系統、飛船與空間站的對接系統、飛船返回艙的氣體采樣系統等三大系統應用。航天科工研制生產的自鎖閥、溫控閥、電磁閥,用于熱控系統中控制介質通斷與流量分配,和返回艙內部環境氣體采樣裝置等,為安全穩定運行起到了重要作用。
安全 成于返回
安全,成于返回。當神舟八號飛船成功穿越黑障,當飛船到達預計高度準確地拋底、啟動發動機,航天科工產品在其中起到了向導性的重要作用。
繼“神一”到“神七”之后,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打造的連接分離機構仍在神舟八號飛船運行返回中發揮關鍵作用。軌道艙和返回艙之間的一號鎖,是保證航天員順利返回地球的第一道安全保障;而返回艙和推進艙之間的二號鎖,是保證返回艙進入大氣層后在預定時間預定地點著陸的首要設備;飛船著陸前,拋底鎖的動作則關系到防熱大底能否按時拋掉、降落傘能否正常打開,是返回進入大氣層時保障航天員生命安全的第一道程序。
航天科工研制的回收一號雷達是每次伴隨“神舟”安全穿越黑障區的衛士,堪稱唯一掌握飛船在黑障區軌跡的“眼睛”。此次該雷達實現了第八次護送飛船安全返回,也是改造升級后第一次圓滿完成護送神舟的重任。現在的回收一號功勛雷達,提高了系統性能、可靠性、維修性,雖然外形變化不大,但已屬第二代雷達,為未來的載人航天打下了良好基礎。
不僅有回收一號在草原上的堅守,航天科工更是研制出精確指導神舟八號飛船回家的γ高度控制裝置,成為神舟飛船最后一個完全實現國產化的單機設備,在交會對接任務中實現了神舟八號飛船的“Made in China”。γ高度控制裝置應用于神舟八號飛船回收分系統,由于該裝置的技術復雜性,我國一直未能掌握技術關鍵,致使載人飛船未能實現完全國產化。γ高度控制裝置被喻為飛船安全著陸的“光子探針”,在飛船離地1米時給出精確指令,指揮飛船安全回家。
許達哲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大安全”是航天科工發揮航天技術優勢、放眼世界和平發展的現實追求。多年來,航天科工致力將創新優勢向國民經濟領域拓展,為經濟安全、城市安全、百姓生命安全打造出一道道綠色長城。平安奧運、平安世博、平安亞運充分展現了航天科工“精于安全”的技術優勢和系統集成能力,如今,航天科工“大安全”技術已逐步拓展到新一代“平安城市”、“智慧城市”建設進程中。
安全的,才是以人為本的,才是有意義的,才是科學的和可持續的。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上,航天科工在太空家園館已經展出致力于未來太空安全的“三大衛士”系統:有防御太空碎片的“太空衛士”,有修補臭氧層的“女媧衛士”,還有探索外星球資源的“能量勇士”。在記者問及未來空間安全時,許達哲說,航天科工將以天宮一號、神舟八號交會對接任務為新的起點,為我國空間站建設以及未來天地一體化的平安提供全方位的安全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