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集團實施的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完成重要節點工程
中交集團實施的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完成重要節點工程

文章來源: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13-08-02
由中交集團實施的世界級跨海通道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再次迎來歷史性時刻,7月30日23:00,經過近28.5小時的艱苦奮戰,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首節180米標準管節(E3管節)順利完成浮運安裝任務,8萬噸超級沉管在22米海底實現毫米級精確對接,真正意義上實現了國內首次深水外海無掩護條件下大型沉管安裝作業。
此次成功安裝首節180米標準管節,再次以毫米級的誤差刷新世界紀錄,經貫通測量,管節高程偏差5mm,管艏軸向、豎向偏差分別為14mm、5mm,管艉軸向、豎向偏差分別為19mm、20mm。E3管節長180米、寬37.95米、高11.4米,總排水量近8萬噸,體積相當于一艘航母,浮運安裝慣性大,操控難度堪比‘天宮一號’的對接。E3管節首次在無掩護開敞海域實施管節安裝,管節埋度最深處約22米,基礎施工及管節安裝全部采用深水工藝,在建設領域首次采用深水測量系統,實現了島隧工程首個真正意義上深水安裝沉管。
港珠澳大橋是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世界級跨海通道。島隧工程作為港珠澳大橋核心工程,在島隧無縫接合,預制沉管浮運和沉放等方面,加強聯合科研攻關,解決了一系列世界級難題。港珠澳大橋島隧項目總經理部針對“開敞海域、超大管節、深水工藝”的特點,開發了沉管浮運安裝壓載水控制系統、水下拉合控制系統、沉管對接精調系統、沉管沉放對接深水測控系統,并集成為沉管深水無人沉放控制系統;先后完成了沉管系泊沉放過程中的受力及運動量數模分析及物模試驗,島頭水流流場數模及物模試驗,大抓力錨現場試驗;開發了“港珠澳大橋施工區域氣象、海況綜合保證系統”,實現施工區域氣象、水文精細化預報。在完善科學的數據基礎上,全面分析E3管節安裝風險,科學確定氣象窗口,精心編制施工方案,反復論證施工計劃和工藝參數。
港珠澳大橋島隧首個180米標準管節浮運安裝取得成功,順利實現了島隧工程走向深海沉管安裝的第一步,對后續管節的浮運安裝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掀開了中國深海隧道建設嶄新的一頁,為中國世界級超大規模工程建設開啟了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