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油加強海上安全管理促進安全生產
中國石油加強海上安全管理促進安全生產

文章來源: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 發布時間:2011-04-15
“丁零零……”,4月6日9時34分,急促的電話鈴聲在中國石油海上應急救援響應中心值班室響起。天時集團能源公司打來電話,海上人工島一位員工突然出現心臟供血不足,脈搏微弱,需要及時就醫。但作業現場風大浪高,船舶無法靠近,請求救援。
海上應急救援響應中心主任李喜來馬上通知興城直升機場做好直升機救援準備。救援直升機立即出發接回病人。經過搶救,病人病情得到控制,應急中心圓滿完成任務。這是中國石油海上應急響應中心為確保海上石油生產和人員安全,開展救援的一幕。
海上應急救援響應中心2006年12月成立以來,截至今年4月13日,共執行大型救援任務9次、人員救助任務3次、溢油應急處置任務5次。
近年來,中國石油投資建造了“中油應急101”多功能工作船、“中油應急201”搜救船、“中油應急301”和“中油應急302”溢油回收船,滿足了海上全天候備戰的要求,并與航空公司簽訂了直升機保障協議。這些裝備在海上石油生產和海上救援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隨著制度、裝備、技術的進步,中國石油的海上生產安全監管體系不斷完善,海上溢油應急處置能力達到國家Ⅱ級水平。
海洋石油前景廣闊,但海上油氣開發具有“高技術、高密集、高風險”的作業環境特點。2010年,中國石油在向淺海要油的同時,以“國家安全生產基礎年”和“集團公司基礎管理建設年活動”為契機,全面加強了適合海洋石油作業特點的體制機制建設、保障能力建設、監管隊伍建設,進一步強化了海洋石油安全生產基礎工作。
針對海上油氣開發高風險的環境特點,中國石油以“設施本質安全和員工行為安全”為重點,全面開展季節性安全檢查和專項安全檢查,有力促進了海上安全生產工作。
風險管理是HSE管理體系的核心,是海上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的首要任務。中國石油把油氣生產設施工藝安全風險分析與評估作為一項主要工作推廣。從降低危險發生的可能性、降低失效概率和減少損失入手,從生產設施的設計階段開展風險預評價,選擇規避高風險的流程、工藝生產系統與裝置,降低失效概率。在生產運行階段,根據對潛在危險的預測,及時采取檢驗、維修與控制,或改變工藝條件,規避失效情況的發生。
中國石油持續開展海上安全隱患整治,為杜絕事故奠定基礎。2010年,遼河、冀東、大港三個油田公司在海上油氣生產設施評估性安全檢查和工藝安全分析的基礎上,加大隱患治理力度。遼河油田公司集中治理了海底管道懸空、人工島島體破壞等10個隱患;冀東油田公司和大港油田公司先后治理了海底輸油管道掏空,改造了簡易導管架平臺,加固了埕海1—1人工島進海護欄,排除了海上遺留井口等隱患;洛克石油(渤海)公司對檢查中發現的安全隱患進行了整改。海上各種安全風險得到有效控制。
中國石油強化海上應急演練,提升應對突發事件能力。按照集團公司突發事件總體應急預案要求,涉海石油作業單位完善了灘海石油設施的應急預案和應變部署,加強應急培訓和現場應急演練,海上應急處置能力進一步提高。
中國石油海上安全管理的經驗經過“十一五”期間的充分發展,已經逐步成熟和完善,58個涉海單位取得了“海洋石油安全生產許可證”。安全監管工作逐步從被動應對轉向主動預防,建設了一支專業化的海上應急救援隊伍,海洋石油安全監管體系進一步加強。
“十二五”期間,中國石油將全面實施風險管理與控制,切實抓好涉海法規的遵從性管理與海洋石油設施的完整性管理,實現依法、安全作業。
圖為中國石油海上救援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