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船閘安全通航十年 通過貨物5.9億噸
三峽船閘安全通航十年 通過貨物5.9億噸

文章來源: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 發布時間:2013-06-20
截至6月17日,世界已建船閘中連續級數最多、總水頭和級間輸水水頭最高的內河船閘——三峽船閘已安全高效地運行了十年。
三峽船閘于1994年4月開工建設,2003年6月18日向社會船舶開放。投運至今,三峽船閘累計運行8.9萬閘次,通過船舶57萬艘次,旅客1001萬人次,通過貨物5.9億噸,加上翻壩轉運貨物,通過三峽樞紐貨運總量達6.9億噸,是三峽工程蓄水前葛洲壩船閘投運后22年過閘貨運量2.1億噸的3.3倍,極大地促進了長江黃金水道通航效益的發揮和沿江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三峽集團是肩負特殊使命的中央企業,始終牢記國家賦予的“建設三峽、開發長江”使命,按照國務院明確的樞紐一體化管理體制,在樞紐運行管理中,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把建設好、運行好、管理好三峽工程作為首要任務。十年來,三峽集團按照一流工程管理標準,充分發揮其技術管理、安全管理、樞紐工程綜合運用、人力資源和壩區綜合管理等方面的優勢,加強三峽船閘的運行管理、檢修和更新改造,實施科技和管理創新,制訂了國內首部大型船閘運行管理手冊(獲2012年全國電力行業企業管理創新成果一等獎),創造性地提出了“大修小修化,小修日常化”的檢修理念,不斷完善檢修工裝、材料、工藝和施工組織,盡可能縮短船閘檢修停航時間,提高船閘通航效率。2012年3月和2013年3月分別完成三峽南線和北線船閘歲修,僅歷時20天,突破了大型船閘檢修的傳統模式。先后采取156米水位下船閘四級運行、過閘船舶一閘室待閘以及增設上下游待閘設施等綜合措施,三峽船閘運行效率和通過能力不斷提高,日運行最高閘次數由運行初期的20個提高到35個。十年來,三峽船閘年平均通航率為93.62%,按設計值計算,每年相當于多運行了近40天。通過三峽船閘的貨運量年均增長率13.3%。2011年,三峽船閘年貨運量首次突破一億噸,是蓄水前年均貨運量的10倍,其中船閘上行貨運量為5534萬噸,提前19年達到船閘2030年單線通過5000萬噸的設計指標。三峽船閘實現了“安全、高效、暢通”運行,管理居內河船閘領先水平。
三峽蓄水極大改善了庫區航道條件。消除了壩址至重慶間139處灘險、46處單行控制河段和25處重載貨輪需牽引段,重慶至宜昌航道維護水深從2.9m米提高到3.5~4.5米,航行船舶噸位從1000噸級提高到3000~5000噸級,長江干流宜昌~重慶660公里河段的航道等級從三級升級為一級,實現了全年全線晝夜通航。進一步改善了長江中游宜昌至武漢的航道條件。葛洲壩枯水期出庫最小通航流量由2700m3/s提高到5500m3/s以上,葛洲壩下游枯水期航道維護水深達到了3.2米,比蓄水前提高了0.3米。隨著航道條件改善,庫區船舶單位千瓦拖帶能力由建庫前的1.5噸提高到目前的4~7噸,每千噸公里的平均油耗由蓄水前的7.6千克下降到2012年的2.3千克,宜渝航線單位運輸成本下降了37%左右。按2002年燃油耗能水平計算,2012年重慶水運行業僅貨運船舶就節約燃油約92萬噸,節油效益約74億元,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276萬噸。庫區船舶航行的安全性得到大幅度提高,庫區長江干線水上交通事故數量平均每年較蓄水前減少了約三分之二,重大交通事故數約是蓄水前的十七分之一,有力推動了庫區水運行業的發展。對沿江經濟發展的帶動和支撐作用明顯。目前,長江上游地區80%以上的冶金、裝備制造、電力、汽車、摩托車等產業均臨江布局,水運貨運周轉量占長江上游地區綜合交通貨物周轉量的50%以上,90%以上的外貿物資通過水運完成。2012年長江干線年貨運量達18億噸,是美國密西西比河的3倍,歐洲萊茵河的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