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中國民族銅工業的“領頭羊”江西銅業集團公司發展側記
科技日報:中國民族銅工業的“領頭羊”江西銅業集團公司發展側記

文章來源:科技日報 發布時間:2004-12-24
中國民族銅工業的“領頭羊”:江西銅業集團公司發展側記
寇勇
江西銅業集團公司是中國規模最大、現代化水平最高的銅生產基地,也是我國重要的硫化工原料及黃金、白銀等稀貴金屬產地。在25年的發展歷程中,江銅始終以改革為動力,以創新為手段,創造出中國銅工業的奇跡,累計為國家作出貢獻133億元,取得了“建設一個江銅、上繳一個江銅、再造一個江銅”的驕人業績。
地處贛東北偏遠山區、靠國家貸款艱難起步的江銅,短短25年便一躍而為世界先進銅企業,成為中國民族銅工業的“領頭羊”。這究竟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江銅人在大膽改革、銳意創新的開放式戰略下,努力構建世界一流技術平臺和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科學嚴謹的運作。
江銅自成立以來,通過始終跟蹤世界冶煉技術最新發展方向,再通過自己的吸收創新,保持了與世界一流技術同步;在消化吸收的基礎上,立足自主開發,形成了一套具有國際特色的技術創新模式,走出了很多國有企業遇到的“引進、落后,再引進、再落后”的怪圈。
江銅興建之初就高起點地從國外全套引進具有當時世界先進水平的閃速煉銅技術及露天礦山重型設備,使我國銅工業生產技術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一下子縮短了40年,達到了當時世界銅工業的領先水平。銅冶煉一期工程投產時年生產能力雖然只有7萬噸,卻使我國銅冶煉能力增長了36%。
銅冶煉一期工程建成投產后,江銅跟蹤世界最新煉銅技術,對核心設備閃速爐進行了富氧改造,使冶煉能力由7萬噸提升到了10萬噸。在銅冶煉二期工程建設初期論證時,國家已經批復同意江銅翻版再上一套閃速煉銅系統,但江銅始終跟蹤世界先進煉銅前沿技術,主動調整建設方案,以“一爐改造”取代“兩爐翻版”方案,在原閃速爐上進行熔煉技術創新,形成了江銅“四高”(高投料量、高富氧濃度、高熱強度、高冰銅品位)煉銅技術特點,冶煉生產能力達到了年產銅20萬噸的國家初始規劃要求,同時節約投資5億多元。銅冶煉三期工程的建設仍然是在銅冶煉二期擴建改造的基礎上進行自主挖潛改造,改造后單臺爐處理量達到35萬噸/年以上,創造了目前世界上單臺爐處理能力之最。
與此同時,由于進口備件非常昂貴,為了給國家節約外匯,江銅在掌握了進口設備性能、維護方法的基礎上,努力使進口設備備件的國產化。目前,江銅設備備件的國產化率達到70%,為國家節約了大量的外匯。
隨著江銅技術進步的不斷創新和日臻成熟,近年來,江銅成功地為巴基斯坦建設山達克銅金工程進行選礦綜合技術保駕;為伊朗國家礦業部哈通·哈巴德銅冶煉廠制造了精礦噴嘴等閃速爐關鍵設備;江銅自行研制的冶煉、采礦設備現在也遠銷云南冶煉廠、巴基斯坦山達克銅金礦等國內外銅企業。新型導電玻璃鋼電除霧器原來是江銅從日本進口,經過江銅的技術創新與研制,現在又返銷給日本。
“九五”以來,國際市場銅價持續低迷,跌入了百年來的低谷,從1995年的最高價33000元/噸下跌到2002年最低時的13800元/噸。國內有色金屬礦山大多虧損,幾乎無利可圖;國外的許多礦山也被迫關閉。為應對銅價下跌對企業生存的挑戰,江銅眼睛向內,苦練管理基本功,在抓現場管理中,江銅建立起“成本擔綱、指標布網”的現場管理控制體系,以“工效掛鉤”的分配激勵約束機制為杠桿,連續推出了“企業整頓效益年”、“創建無泄漏工廠”、“現場管理標準化工廠”和“安全環保標準化工廠”活動。特別是生產成本一降再降必保效益最大化以及“成本一定三年不變,剛性考核”的管理辦法出臺,有力地促進了成本的降低,2002年與1995年比,噸礦成本下降了35.8%,噸銅冶煉加工成本下降了32.5%。
“九五”以來,江銅不斷強化企業內部的集中統一管理,于1999年取消各廠礦二級庫,成立材料設備公司,形成內外貿相結合、采管代配成套的新格局,對人、財、物、產、供、銷進行統一管理、優化配置。供、銷集中管理后,江銅又出臺物資采購陽光操作、公開招標訂貨、比價比質訂貨、代儲代銷等一系列措施,充分運用買方市場的優勢降低物資采購成本。1998年至今,節約采購成本近兩億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