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領跑中國銅工業 ——江西銅業集團公司創新紀實
光明日報:領跑中國銅工業 ——江西銅業集團公司創新紀實

文章來源:光明日報 發布時間:2004-12-24
領跑中國銅工業
----江西銅業集團公司創新紀實
胡曉軍
1979年,江西銅業公司成立。當時的目標是到二十世紀末建成20萬噸銅的年生產能力,改變我國銅工業落后面貌。25年后的今天,江西銅業集團公司已形成40萬噸銅的年生產能力,躋身世界銅行業前10強,成為我國規模最大、現代化水平最高的銅生產基地。
創造中國銅工業的奇跡靠什么?江銅人說:大膽改革,銳意創新。
與世界一流技術同步
成立伊始,江銅就始終瞄準世界一流技術發展方向,在消化吸收的基礎上,立足自主開發,形成了一套具有國際特色的技術創新模式。根據國家要求,江銅興建之初就從國外全套引進具有當時世界先進水平的閃速煉銅技術及露天礦山重型設備,使我國銅工業生產技術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一下子縮短了40年,達到了當時世界領先水平。銅冶煉一期工程投產時年生產能力雖然只有7萬噸,卻使我國銅冶煉能力增長了36%。
銅冶煉一期工程投產后,江銅人緊盯世界煉銅技術最前沿,及時對閃速爐進行了富氧改造,使冶煉能力由7萬噸提升到了10萬噸。在銅冶煉二期工程建設初期論證時,國家已經批復同意江銅再上一套閃速煉銅系統,但江銅瞄準世界最新技術,主動調整建設方案,在原閃速爐上進行熔煉技術創新,采用多項先進技術改造現有閃速爐技術,形成了高投料量、高富氧濃度、高熱強度、高冰銅品位煉銅技術特點,達到了年產銅20萬噸的國家初始規劃要求,同時節約投資5億多元。銅冶煉三期工程建設仍然是在二期工程的基礎上自主挖潛改造,改造后單臺爐處理量達到35萬噸/年以上,創目前世界上單臺爐處理能力之最。
進口備件非常昂貴,江銅在掌握了進口設備性能、維護方法的基礎上,努力推進進口設備備件的國產化。目前,江銅設備備件的國產化率達到70%,為國家節約了大量外匯。
技術創新造就了技術優勢。近年來,江銅成功地為巴基斯坦建設山達克銅金工程選礦綜合技術保駕;為伊朗國家礦業部哈通·哈巴德銅冶煉廠制造了精礦噴嘴等閃速爐關鍵設備。新型導電玻璃鋼電除霧器是從日本進口的,經過江銅的技術創新與研制,現在返銷給日本。目前,江銅的閃速熔煉技術、“ISA法”電解銅工藝被公認為世界銅行業第一,銅冶煉單臺爐的生產規模居世界前列;各個礦山自產銅精礦現金成本為47美分/磅,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引進—吸收—創新—輸出,技術創新使江銅與世界一流技術同步,從而走出了很多國有企業遇到的“引進、落后,再引進、再落后”的怪圈。
制度也是生產力
1996年,江西銅業集團公司境外投資者及境內企業共同發起設立中外合資江西銅業股份有限公司,引進資金5.02億元。1997年、2002年,“江西銅業”分別于在香港、倫敦、上海掛牌上市。產權制度的改革,為江銅的開放式發展戰略奠定基礎。
上市后,按照“股權多元化、經營多樣化”原則,江西銅業集團公司對其他子公司采用重組、合并、破產等方式,將下屬95家企業重組為56家,并對其中39家進行了有限責任公司、股份合作制、職工持股會、經營者持大股等改革,在職工中籌集了1.5億元資金,使這些企業財務結構、產權結構發生了根本變化,機制得到了有效轉換,成為江銅核心層企業。
創建現代企業管理體制和機制,是江銅決策者的又一著力點。他們建立了“成本擔綱、指標布網”的現場管理控制體系,以“工效掛鉤”的分配機制為杠桿,連續推出了“企業整頓效益年”、“現場管理標準化工廠”等活動。這些措施調動了職工的積極性,降低了成本,2002年與1995年比,噸礦成本下降了35.8%,噸銅冶煉加工成本下降了32.5%。
25年的發展,江銅累計為國家作出貢獻141億元,取得了“建設一個江銅、上繳一個江銅、再造一個江銅”的驕人業績,成為中國民族銅工業的“領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