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新華網 發布時間:2004-12-26
天津鋼管:以創造提升制造
鄒蘭
新年的鐘聲即將敲響,天津鋼管有限責任公司迎來了收獲的時刻:公司提前一年實現了“十五”規劃的“100萬噸鋼、100萬噸管、100億元銷售收入”的奮斗目標,全年預計生產鋼坯120萬噸、管材116萬噸、實現銷售收入120億元。
更令人振奮的還不僅是數量的增長,建廠不足15年的天津鋼管有限責任公司,已由當年單純模仿生產,發展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TP系列產品230多種,占領國內一半市場的同時,產品遠銷60多個國家和地區。企業擁有部分知識產權的世界唯一一套PQF軋管機組工藝技術至少領先國際同行5年以上,目前天津鋼管有限責任公司已躋身世界鋼管集團四強。
建設高起步,改寫我國石油套管長期依賴進口的歷史
上世紀60年代初,隨著大慶油田的開發建設,我國一舉甩掉了只能用“洋油”的帽子。但在石油專用管材生產方面仍是一片空白。到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國石油年產量已超過1億噸,而石油專用管材90%以上依賴進口、年進口量近百萬噸的局面沒有任何改變。當時國內油田從阿根廷等國進口石油套管產品,交貨期往往長達半年,最快也要3個月,而且價格昂貴。專用管材受制于人的狀況嚴重制約著我國石油工業的發展,盡快實現石油管材國產化迫在眉睫。
經國家批準,1990年,有“冶金行業繡花針”之稱的石油套管生產項目落戶天津。
談到當年的建設思路,天津鋼管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孫寧豫說:“石油套管每個絲扣的精度不光關系一根鋼管的質量,更能影響一口油井的命運,稍有失誤就會造成幾千萬甚至上億元損失。從這點上說,國內市場根本不可能為國字號產品放松標準,企業生產的第一根無縫鋼管就必須具有能直接和TENARIS集團等世界強手產品競爭的能力。所以建設初期就瞄準世界一流標準。”他們從德國、意大利、美國、比利時、英國等國家引進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煉鋼、軋管、管加工和直接還原鐵的設備和技術,加上完善的自動化系統,建成了20世紀90年代技術最先進、國內規模最大的石油管材專業生產廠。
1994年,天津鋼管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的石油套管批量投放市場,當年阿根廷、日本等國同類產品的中國市場價格每噸就下調了約2000元。到1998年,全國24個油田都用上了天津的石油套管。
天津鋼管的崛起和國內同行業的發展,結束了我國石油套管長期依賴進口的歷史。目前,全國石油套管使用總量中進口產品比例已由1993年的90%下降到目前的約20%,國內50%的市場需求由天津鋼管有限責任公司提供。按平均每噸石油套管低于進口產品2000元計算,每年石油企業就節約支出20億元。
堅持自主研發,靠獨有的高質量產品增強核心競爭力
從1994年開始,天津鋼管有限責任公司先后取得了國際石油套管行業最高標準——美國石油學會API會標使用權、通過了ISO9000系列質量體系認證、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世界船級社的產品認證以及殼牌等43家國際大石油公司的第二方審核。但這些參與國際競爭的通行證卻讓企業陷入深深思考。
孫寧豫說:“一流的設備未必造得出一流的產品,參與競爭歸根結底還得靠產品的科技含量。企業剛投產時只生產國際標準內的3個鋼級產品,慢慢我們發現這種模仿只能永遠跟在人家后面。我們必須要自主創新掌握主動。”
從滿足用戶特殊需求出發,天津鋼管有限責任公司制定了API標準的內控標準,先后投入1.8億元科研經費、劃撥10多億元科技投入,用于科研開發。
從1997年研制成功第一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開始,公司先后為遼河油田開發了熱采井套管,與四川油田合作開發出抗硫化氫石油套管,與塔里木等油田聯合研制開發了抗二氧化碳石油套管、高抗擠毀性石油套管等特殊產品,并最終形成多達25個鋼級、235個規格品種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TP產品系列,這一系列中有45項產品填補國內空白,43項產品獲國家專利。
堅持追求用自主知識產權的高質量產品給天津鋼管有限責任公司帶來豐厚的回報:在有關會計師事務所預測還會虧損7200萬元的2000年,公司即實現利潤4500萬元,今年企業在提取6億元設備折舊、2億元利息外,預計實現利潤比2000年增長6.78倍。2004年10月,公司技術中心還被國家發改委等五部門授予“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成就獎”。
從產品出口到技術出口,做可持續發展的世界一流企業
由于堅持追求自主研制開發,天津鋼管有限責任公司的石油套管質量與世界鋼管強手相比在主要參數上幾乎沒有差別,而且他們的TP130TT套管抗擠毀能力達到世界高水平,產品受到國外用戶的青睞。今年,公司有25%的產品出口到世界60多個國家和地區,創匯1.4億美元。
按長遠規劃,到2008年天津鋼管有限責任公司將能生產300萬噸鋼、300萬噸管材,并實現300億元銷售收入。總產量的一半用于出口。但公司決策者們表示:產品出口不是企業最終目標,賣產品到國外的同時,公司正努力讓印有“天津鋼管”標志的技術和設備走出國門。
2002年,天津鋼管有限責任公司準備新上一條軋管生產線。是引進行業通用的兩輥軋機,還是上一條理論可行但從未實際應用過的三輥軋機?公司冒險選擇了后者。2003年,由德國德馬克公司設計的全新PQF軋管機組開始建設。沒有現成樣機的現實難題卻給天津鋼管有限責任公司帶來參與創造的機會。機組的1.1萬噸設備中公司承攬制造了7600噸,并在安裝過程中對設計進行了500處修改。世界上第一套可軋制高精度無縫鋼管的三輥軋機建成,公司也因此擁有了這項世界最新技術的部分知識產權。
按合同規定,沒有天津鋼管有限責任公司同意,5年內德馬克公司不能造第二套同樣設備。對此,孫寧豫表示:壟斷技術5年不是目的,公司已同“德馬克”達成組合開發協議,利用我們的價格優勢共同拓展PQF機組的國際市場。目前已有來自哈薩克斯坦、俄羅斯、沙特的企業在同我們商談技術、設備引進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