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從科技產業化到產業科技化----中聯控股集團改革發展之路
光明日報:從科技產業化到產業科技化----中聯控股集團改革發展之路

文章來源:光明日報 發布時間:2004-12-29
從科技產業化到產業科技化
----中聯控股集團改革發展之路
唐湘岳
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每一個成功的企業都有自己取勝的秘訣。中聯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這個從長沙建設機械研究院科研體制改革中孵化而來的高新技術企業集團,先后完成國家重大科研課題和新產品成果643項;總資產已超過46億元,與1992年相比,增長155倍;今年1至11月,集團實現銷售收入45億元,凈利稅4億多元,與1992年相比分別增長1000多倍和400多倍。中聯集團走的是一條從科技產業化到產業科技化的成功之路。
創業——構建科技產業化平臺
12年前,時任長沙建設機械研究院副院長的詹純新帶領7名職工,靠借款50萬元起步,成立了院屬產業實體——中聯建設機械產業公司。中聯公司依托建機院的科技實力,加強科研成果轉化,迅速開發出適銷對路的產品,取得良好效益,提升了研究院的總體勢力。隨著建機院的機構和人員越來越多地并入中聯公司,建機院在人事、分配等體制上存在的許多不適應市場經濟的弊端,對企業的消極影響顯現出來。以詹純新為代表的建機院領導班子意識到:將中聯公司轉制為具有現代企業制度的新型科技企業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候。
1999年,中聯公司改制成了規范的股份制企業——長沙中聯重工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公司進入了一個全新發展的階段。
聚能——夯實產業科技化平臺
2001年,中聯集團整體收購了英國保路捷公司。這次收購是中聯集團邁出資本與國際接軌的重要嘗試,為公司搭建了外向型發展的窗口,從技術、資本、市場三個方面向世界重工業的發源地歐洲進軍,此舉將我國在水平非開挖施工領域的技術水平提前了20年。
2002年12月,中聯集團以承債方式收購中國機床工具工業老牌國有企業——湖南機床廠。通過改制,湖機員工隊伍在理順勞動關系的基礎上實行了競爭上崗、優化組合。
2003年8月,中聯集團與浦沅集團成功重組并購,創造了中國工程機械行業重組并購的大手筆。在這一涉及員工過8000人、資產過幾十億元的并購完成后,員工隊伍穩定,上崗率達到95%以上。
通過緊扣中聯集團主業,對不同類型、不同產權所有制、不同產業甚至不同國家的企業進行并購,引進新的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優化、整合了行業資源,提升了行業資源利用效率和科技水平。
核裂變——打造產業科技化國際平臺
早在1996年,詹純新就撰文指出,“科技產業化”是指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以產生經濟效益;“產業科技化”則是指用高新技術提升傳統的工業產業,推行行業技術進步,最終達到全行業的科技化、集約化發展。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之下,工程機械行業專業化發展、國際化經營的趨勢日益明顯,國際工程機械巨頭正加速搶灘中國市場,尋求與中國企業的合作。中聯集團開始實施“核裂變”戰略,快速邁出國際化步伐。中聯控股集團董事長詹純新告訴記者,他們的戰略思路是:以中聯集團為中心,以產品組團,以品牌和資產為紐帶,從集團分裂出多個國際同類名牌參股的專業公司,圍繞中聯集團形成多個擁有國際知名品牌的子公司,構建一個國際工程機械精品的集合。各子公司再次“核裂變”,以實現自有品牌與國際品牌的對接和產業鏈的延伸。通過這種持續的鏈式“核裂變”,將中聯集團打造成一個國際化的工程機械產業集群的核心。記者獲悉,中聯集團與多家國際知名企業的商務談判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