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中聯循著產業科技化跨越
經濟日報:中聯循著產業科技化跨越

文章來源:經濟日報 發布時間:2004-12-31
中聯循著產業科技化跨越
羅霄 鄭志祥 郭云杰
一個以50萬元借款起家、生產工程建設機械的小型企業,12年后一躍變成總資產超過46億元、凈資產17.5億元的工業航母,成為全國科研院所改制的成功典型。今年1—11月,中聯集團實現銷售收入45億元,凈利稅4億多元。科技部兩任部長朱麗蘭、徐冠華評價其“為科研院所改革樹立了樣板,是國企改革的成功典范”。
中聯的迅速崛起,引起國內外業界人士的矚目。中聯的領軍人物、中聯控股集團董事長詹純新說,中聯這個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領軍品牌,正是循著“從科技產業化到產業科技化”的發展思路跨越發展起來的。科技產業化是指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以產生經濟效益;而產業科技化是指利用高新技術提升傳統的工業產業,最終達到全行業的科技化、集約化發展。
中聯集團總經理張建國介紹說,圍繞科技產業化到產業科技化改革和發展的思路,中聯集團經歷了三個重要階段:
轉觀念,夯實集團式發展基礎
中聯集團的母體長沙機械研究院原隸屬建設部,1969年由北京遷往湖南,建院40多年,先后完成國家重大科研課題643項。然而,從1992年起,像其他科研院所一樣,科研費、事業費被裁減,吃慣了“皇糧”的科研人員不得不靠賣圖紙或開展技術服務過日子。
1992年9月,詹純新出任長沙機械研究院副院長,他率領7名職工東拼西湊,借款50萬元,成立了中聯重科的前身中聯建設機械產業有限公司。
?。保梗梗衬?,公司第一項科研成果----混凝土輸送泵終于誕生,一次就賺了230多萬元。
開局得利,中聯一鼓作氣,瞄準市場,培植產品的核心競爭力。中聯緊密追蹤國際高、精、尖技術,通過引進、消化、改進、創新,不斷開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世界上最好的產品,詹純新稱之為“高位嫁接”。目前,中聯集團申請專利已達238項,另有3項軟件獲登記,其中不少已趕超世界頂級水平。
?。玻埃埃澳辏保霸?,長沙中聯重工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掛牌上市,十余年來,年銷售收入和年利潤的平均增長率均超過60%。
改體制,構建科技產業化平臺
詹純新說,科研院所走產業化之路,關鍵是轉變觀念。1997年,研究院首先對企業體制進行了變革,到1999年,中聯重科改制成為規范的股份制企業。體制創新所釋放出來的巨大能量,使中聯重科得到了超常規的發展:在改制前的1996年,企業的資產規模只有9331萬元,改制后企業資產規模達到11.50億元,是改制前的12.8倍。
?。玻埃埃蹦?,中聯集團整體收購了全球非開挖機械行業領頭雁英國保路捷公司,開始從技術、資本、市場三方面向世界重工業的發源地歐洲進軍。在國內,2002年12月,中聯集團以承債方式收購了中國機床工具老牌國有企業湖南機床廠;2003年8月,中聯集團與浦沅集團成功重組并購創造了中國工程機械行業重組的最大手筆;同年9月,中聯集團收購中標實業有限公司經營性資產,占據國內城市環衛機械市場龍頭地位。
打造國際化工程機械產業集群
今年12月21日,國內建筑工程機械龍頭徐工被美國老布什控股的福凱投資公司并購,給國內整個行業帶來了深思。企業達到一定規模的時候,如何擴展國際市場把產品做大做精?
中聯人在思索。詹純新說,物理學上有個概念----核裂變。在國內國際壓力加劇的背景下,“核裂變戰略”應運而生。詹純新說,中聯已具備了“核裂變”發生的內因。同時,中聯也具備了發生“核裂變”的外因:首先,中國工程機械市場的前景持續看好,日益活躍的國際經濟大循環增強了“核”的活躍度,這是中聯實現“核裂變”戰略的“反應堆”;其次,國外廠商搶灘中國市場,多家知名品牌看好中聯重科,急欲達成共識,是中聯實現“核裂變”的“加速器”。
詹純新告訴記者,中聯集團已確立“核裂變”戰略思路,即以中聯重科為核心,以產品組團,以品牌和資本為紐帶,裂變出多個國際同類品牌參股的專業公司,構建一個國際工程機械的精品集成。
目前,中聯集團正與德國大象等多家國際知名企業進行實質性談判,以建立長期合作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