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科學研究總院-做引領中國裝備制造業的先鋒
機械科學研究總院-做引領中國裝備制造業的先鋒

文章來源:人民日報 發布時間:2006-06-28
機械科學研究總院-做引領中國裝備制造業的先鋒
機械科學研究總院成立五十年來,從肩負機械工業共性、基礎技術研究與開發的歷史使命,到成為國家授權的面向行業的技術開發基地和先進制造技術研究中心,再到目前躋身以提升中國裝備制造水平為己任,引領中國裝備制造技術的行業蹺楚,經受了半個世紀的風雨洗禮,凝聚了一代代科技英才的勤奮與智慧,機械科學研究總院在時代變革中以卓有成效的思考和實踐,堅定不移地實現著引領中國裝備制造業的宏偉戰略。
機械科學研究總院(原機械科學研究院)是在1956年根據一屆全國人大的提議和第一機械工業部的決策而成立的大型機械科研院所。五十年來,機械科學研究總院(以下簡稱機械院)見證、參與和推動了新中國機械工業科技發展的每一次飛躍。如今,機械院已形成了集機械裝備技術研究、服務和相關設備制造三大主業為一體的產業群體,擁有6500多項科研成果及專利,下屬哈爾濱焊接研究所、沈陽鑄造研究所、鄭州機械研究所、武漢材料保護研究所、機械工業第一設計研究院、機械工業工程機械軍用改裝車試驗場、北京機電研究所、北京機械工業自動化研究所、機械科學研究總院先進制造技術研究中心以及機科發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機生產力促進中心、北京中機實燁科技有限公司、機械科學研究總院浙江分院和機科易普軟件技術有限公司等一批各具特色的科研院所和企業,構建了集團化管理和母子公司的發展新模式。
50年來,機械院以創新意識和嚴謹、科學、高度專業化的優良傳統,豐富了共和國工業化進程中的科技內涵,科技成果浸潤于機械制造、航空航天、交通運輸、信息產業、環境保護、能源、冶金和化工等眾多領域。在舉世矚目的“神舟”系列載人飛船、三峽工程中,機械院以一批令人信服的高、精、尖產品,再次確立了其科技型企業國家隊的地位。歷經幾代人的不懈努力,機械院在中國裝備制造界營造出一種強大的影響力和持久的傳播力,從而獲得了經久不衰的盛譽。
“以成為引領中國裝備制造技術的科技企業集團為愿景,以‘提升中國裝備制造水平為己任’,以趕超世界先進制造技術水平為目標;通過保持技術創新能力實現引領,通過技術研發、裝備制造和技術服務,為裝備制造業提供全面技術解決方案,提升中國裝備制造水平”,是新時期機械院清晰的總體戰略定位。
作為中央直屬的大型科技企業,機械院近年來堅持以發展為主題,在轉型中勇于探索和嘗試。2002年以來,院領導以內部結構調整為主線,積極推進院科研水平和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以及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技術服務的規模化;面對激烈的競爭,致力于集團化建設,資源整合邁出實質性步伐,發展戰略更加清晰明確。
提升技術水平,引領行業發展,是機械院的戰略導向。通過改制重組,機械院建立了符合科技型企業特點的現代企業制度,同時全面強化以產權關系為紐帶的集團管理架構。集團企業的凝聚力、創造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日益增強。目前,全院各項指標創建院50年歷史新高,碩果累累。作為長期致力于我國裝備制造科技的開拓者,機械院迄今已在22個方向取得科研成果及專利6500多項和數百項有Knowhow特征的、制造業需要的自主知識創新和集成技術創新成果,具備了為國家重大工程提供服務的能力。獲得國家級、省部級科技成果獎1000多項,國家發明獎11項,國家科技進步獎45項,國家星火獎2項,全國科技大會獎38項。
創新能力——發展的基點
宇宙空間包容萬象,創新發展永無止境。機械院是由國家創立的面向行業的技術開發基地和先進制造技術研究中心,是體現國家創新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科技是立院之本,是實現“提升中國裝備制造水平”這一使命的切入點。對機械工業基礎、共性和關鍵技術的應用研究是院科研工作的重點。機械院將科研能力視為今后發展的源頭活水,著力培育研發體系,鑄就機械院永續發展的動力和根本。
沒有科研開發,機械院就難以立足。想要穩定發展,全院就必須依托科技進步。
2002年,新一屆領導班子面對研究院走什么樣生存發展道路的嚴峻問題,經過冷靜審慎的優劣勢分析,深刻認識到“科技是立院之本”的重要內涵。經過4年努力,機械院轉制后“一個基礎、三條主線”戰略思想得以順利實施。在機械院的戰略中,將建立三級研發體系,目前已在兩次大規模結構調整的基礎上新建了獨立運行、實行新經濟政策的院級研發中心--機械科學研究總院先進制造技術研究中心。
機械院在先進制造技術、制造業信息化技術、機電一體化技術、新材料及工程應用技術等四大領域繼續開展研究攻關,同時承擔“863”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國家科技攻關、國家軍工配套和國家標準制修訂等大量的國家科研項目。機械院的許多科研成果和技術創新都成為機械裝備制造領域的重要標志。
科技面向應用——效益的支點
科技成果產業化是一項前景廣闊的陽光事業。成果轉化是科學研究的深入和延續,是機械院實現“提升裝備水平、振興制造業”使命的結合點。
機械院開創了科研成果廣泛應用于國家重大工程、行業領域和區域經濟等多方共贏的大好局面。經營收入比計劃增幅大幅度提高,至2005年底資產總額近21億、經營收入超過12億、利潤6324萬。
充分發揮技術優勢,將技術與產業緊密結合是機械院近年取得良好經濟效益的奧秘。沈陽鑄造研究所自主研發的《電渣熔鑄三峽電站水輪機導葉關鍵技術與裝備》成功解決了長期依賴進口和價格偏高等問題,在提升我國水輪機關鍵設備的制造競爭能力的同時,為國內鑄造行業消除鑄件裂紋提供了共性技術,極大地推動了全行業的技術進步和整體水平的提升。
在為航天工程和國防建設等國家重大工程做出重要貢獻的過程中,機械院展示了國家級研究院卓越的綜合技術實力和高超的工藝水平。
資源整合——綜合效益的倍增器
無論是內部結構調整,還是改制重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使機械院在新時期能夠做實、做強、做大。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確立地位。
2002年,以實現企業戰略目標為方向,機械院進行了以“制度”促“質變”的管理創新,構建了母子型集團公司新架構,推動了院決策中心、投資中心和管理中心的形成。通過北京地區的資源整合,構成了京區研發(院先進制造技術研究中心)、產業(新的機科發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行業(中機生產力促進中心)、物業(北京中機實燁科技有限公司)四大專業公司和院總部的業務格局。
匯聚資源,創新圖強,先進制造技術研究中心在支撐集團產業體系方面,在國家技術創新體系方面,在集團行業服務及區域創新方面,成為機械院新產品、新技術研發與產業孵化基地,成為成果、論文和專利的主要提供者,成為科技人才的主要培養基地以及機械院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創新機構的建設基地。
機械院長期致力于中外技術交流合作,始終站在行業技術發展的前沿,關注國外先進制造技術發展的方向。機械院與美國密西根大學、威斯康星大學、瑞典皇家工學院、全俄冶金機械設計研究院、波蘭鑄造研究所、韓國生產技術研究院和羅馬尼亞熱加工研究院等建立了長期友好合作的交流機制。開放交流加快了機械院實施現代科研管理體制的進程。
改革極大地促進了發展。改制重組以來,全院在科研、技術開發、新產品研制和服務國家重大工程等方面成果顯著。最根本點,機械院的資源整合突出了自身的高科技企業特色,在市場競爭中,他們把切入點放在提供高技術含量的技術方案上,用技術創新來實現非價格競爭代替價格競爭。資源整合促使企業以重點核心技術創新為突破口,構建戰略經營單元,成為綜合效益快速提升的“倍增器”。
在創新中謀求發展
春華秋實。在半個世紀的共和國工業化進程中,機械院幾代人的智慧和辛勞已凝聚在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凝聚在知識的積累和傳承上。科技以人為本,在50年的科研實踐中,機械院逐步建成了2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個博士學位授權點,15個碩士學位授權點,擁有一批高水平的博士生導師和碩士生導師。以強大的科研力量和長期的工程技術服務為后盾,機械院在為國民經濟建設、高新技術產業化和市場提供先進技術裝備的同時,正在向“成為引領中國裝備制造技術的科技企業集團”這一重要行業地位努力。
“50年來,經歷了幾代人的拼搏奉獻,機械院已經更加成熟,更加意氣風發,更加富有激情,在深化改革和發展中,機械院將進一步加強并細化戰略、資產、人事、財務、審計和信息六個方面的管理,重點做好新技術領域的探索和進入,新市場的拓展,發揮技術和資金兩種資本的作用,建立院級研發機構,建立面向全院的研發基金和探討產權制度改革等工作,謀求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