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12月16日,中國石化今年累計加工原油20015萬噸,首次突破2億噸大關,實現了歷史性跨越,加工總量預計位列世界第二位,煉油業務做大做強取得重大進展。
做大加工量,不僅為提高企業綜合競爭力創造了有利條件,也為履行企業政治、經濟和社會責任奠定了堅實基礎。
中國石化作為亞洲最大的油品和石化產品生產商及經銷商,近幾年在煉油企業的結構調整、技術創新、節能降耗、質量升級等諸多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2009年以來,福建煉化、天津分公司煉化一體化、鎮海煉化2300萬噸/年煉油配套和100萬噸/年乙烯煉化一體化工程等重點改擴建工程項目相繼建成投產,有效提升了沿海企業加工高硫原油能力以及煉化一體化水平。
13個千萬噸級煉油基地占據半壁江山,10個高硫原油、6個高酸原油加工基地合理布局,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灣三大煉化企業集群已成規模。煉廠平均規模達到730萬噸,煉油裝備向大型化發展,常壓蒸餾裝置單套最大規模達1000萬噸/年,催化裂化單套最大規模達300萬噸/年。
作為國內第一大煉油商,中國石化抓住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進行科技攻關,逐步實現從以跟蹤研發為主向突出原始創新轉變。目前已基本掌握現代煉廠全流程技術,形成了催化裂化、加氫家族技術,催化裂化技術已居世界先進水平,催化裂化和加氫精制催化劑已出口國外;超低壓連續重整技術的開發應用,使我國成為繼美國和法國之后第三個掌握該技術的國家;已具備利用自有技術建設單系列千萬噸級煉廠的能力。
在原油不斷劣質化的情況下,各煉油企業全面推進節能、節油、節水等方面的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油種選擇范圍不斷拓寬,加氫裝置已成為中國石化煉油的主力裝置,企業綜合配套能力日趨完善,油品質量等級逐步趕超歐美發達國家水平。企業堅持走清潔化生產路線,大力開發和推廣應用清潔生產技術,實現增產不增污甚至減污,強化企業全過程清潔生產。
煉油業務做大做強的同時,將保供作為第一要務。柴油告急時,中國石化優化資源配置,調整產品結構,滿負荷組織生產。11月裝置運行負荷率達103.3%,創歷史最高水平,生產柴油685萬噸,創單月歷史最高水平,供應市場柴油資源714萬噸,超計劃74萬噸,有效緩解了柴油供應緊張的局面。目前中國石化生產柴汽比為2.17,比去年同期增加0.14個單位。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