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人民日報 發布時間:2004-12-14
中鋼集團:中印礦業合作互利共贏
11月的印度新德里涼風送爽,孔雀飯店的宴會廳內,人聲鼎沸,來自中印兩國礦業領域的人士匯集一堂,在歡聲笑語中共同探討進一步深化兩國礦業合作的美好前景。
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中國中鋼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鋼)總裁黃天文介紹說,近幾年,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帶動了鋼鐵產量的迅猛增長,2003年全國鋼產量達到2.3億噸,成為世界上首個突破2億噸的國家,預計2004年中國鋼鐵產量將再攀新高,達到2.6億噸,2005年將超過3億噸。伴隨鋼鐵生產的快速發展,對鐵礦石的需求也與日俱增。由于中國的鐵礦石資源不足,原礦品位較低,遠遠不能滿足鋼鐵生產發展需要。2003年中國進口鐵礦石1.48億噸,占世界礦石貿易量的30%,2004年1-9月,中國進口鐵礦石1.51億噸,同比增長36.6%,預計全年進口將達到2億噸,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鐵礦石進口國和消費國。
在此背景下,作為中國近鄰的印度,因鐵礦石儲量豐富,在中國鐵礦石進口貿易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數據表明,在2003年中國進口的鐵礦石中,印度占3227萬噸,接近進口總量22%,僅次于澳大利亞和巴西,位居第三。今年以來勢頭更為迅猛,前7個月,中國從印度進口鐵礦石2993萬噸,同比增加1080萬噸,增長57%,占全部進口總量的26%,全年預計將達到4000萬噸,印度取代巴西成為中國鐵礦石第二大供應國已成定局。
黃天文同時指出,雖然印度鐵礦質量總體較好,但在中印兩國鐵礦石貿易中,仍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由于市場目前不太規范,供貨商良莠不齊,導致礦石質量不穩定,到岸價比進口平均到岸價高。此外,中印鐵礦石貿易中,中長期貿易合同較少,現買現賣的短期合同多。印度鐵礦石生產企業與中國鋼鐵企業間直接貿易少,通過中間環節的轉手貿易多,尤其在執行合同過程中,合同兌現情況不理想。此次他率領代表團訪印,就是為進一步加強與當地供應商的溝通和聯系,探討未來雙方擴大合作的可能性,與印方共同推動建立起一種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確保印度鐵礦資源的穩定供應。
作為在中國冶金經貿領域擁有重要影響力的跨國企業集團,中鋼不僅是中國冶金原材料進出口最主要和最早的公司之一,也是最早在印度設立辦事機構的中國公司。1991年,中鋼在新德里設立了代表處,為中印冶金業務合作做出了重要貢獻。近年來,中鋼積極響應國家"走出去"的號召,實行國際化經營戰略,不斷加強海外資源的合作開發,加強國際經貿合作和海外資源基地建設,是我國最早走出去的國有大型企業集團之一。黃天文表示,作為中國冶金工業原材料生產供應方面最大的供貨商,中鋼憑借數十年海內外經營冶金原材料的豐富經驗,以及與全國上百家鋼鐵企業長期保持合作關系的優勢,有能力在中印礦業合作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在場的多位印度商界人士也對記者表示,近年來,作為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大國,印中在經濟方面有較強的互補性,反映在冶金工業方面尤為明顯。印度為世界低成本鐵礦石的主要生產國之一,而中國有世界上發展最快的鋼材市場,兩國合作堪稱互利雙贏的"天作之合"。在印度礦石資源為中國冶金工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的同時,也為印度企業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除礦石資源供應外,印中在這一領域還有更為深厚的合作潛力。他們舉例稱,中國優質焦炭和經濟適用的小高爐、小鋼廠等冶金技術在印度冶金行業受到普遍歡迎,未來發展空間非常大,因此雙方應抓住兩國政治、經濟關系近年來突飛猛進的契機,進一步加強和開辟更多的經濟合作領域,造福兩國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