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科學研究院近年國際合作實踐與體會
機械科學研究院近年國際合作實踐與體會

文章來源:機械科學研究院 發布時間:2004-12-15
國際合作是轉制科研院所實施引進來和走出去戰略的突破口
-----機械科學研究院近年國際合作實踐與體會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深入,發達國家逐漸將低端技術和制造產業向發展中國家進行轉移。國際技術轉移成為推動全球技術創新和技術進步的重要杠桿。為適應經濟全球化趨勢的發展的新形勢,我們應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
我國能否繼續保持經濟持續增長,關鍵在于是否具有足夠的技術基礎,而核心是能否實現技術創新與技術轉移,即中國是否能夠有效地將國內外先進技術成果融入自己的產業體系中。以裝備制造業為例,多年來盲目重復引進,以及重硬件購置、輕消化創新的不良傾向,導致了我國裝備制造業技術創新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升。因此,在進一步的對外開放中,必須重視技術創新和技術擴散,通過技術創新與技術擴散,實現技術引進---消化吸收---技術創新---生產運用---技術與產品出口---國際擴散的良性循環。轉制科研院所必須把握國家進一步對外開放這一重要戰略機遇,積極實施戰略轉型,努力進入國際技術轉移和技術創新的大循環中,發揮呈上啟下的作用。作為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轉制科研院所在技術轉移和技術創新中具有獨特的優勢,應以國際合作為切入點,努力發揮產業技術開發、技術中試和技術擴散的戰略作用,為確保我國在進一步的國際技術轉移與技術創新中立于不敗之地作出應有的貢獻。為此,近年來機械科學研究院通過加強國際合作工作,在加強“引進來”的同時,不斷探索“走出去”的新渠道和新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和有益的經驗。
一、機械科學研究院近年的國際合作實踐
機械科學研究院成立于1956年。幾十年來,機械科學研究院始終堅持通過產品開發、裝備制造、技術服務,為裝備制造業提供全面技術解決方案,以提升中國裝備制造水平為使命。機械科學研究院是面向裝備制造行業的技術開發基地和先進制造技術研究中心,科研成果已廣泛應用于機械制造、航空航天、交通運輸、信息產業、環境保護和能源等多個領域;積極開展標準化、質量檢測、質量認證和管理咨詢等技術服務工作并形成特色。科研機構轉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創新探索將使機械科學研究院發生革命性的變化。目前已經完成的院發展戰略為機械科學研究院的長期發展指明了方向,在機械科學研究院發展中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為從捆綁式管理模式向戰略管理模式演進奠定了基礎。
近年來,作為進一步實施引進來和走出去戰略的重要措施,機械科學研究院以國際合作為切入點,積極開展國際開拓,形成了全面對外開放的局面,通過國際技術轉移和技術創新,為集團的經濟技術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1、積極與國際重要的行業科技機構簽訂框架合作協議,
近三年以來,機械科學研究院與國外重要產業科技機構簽訂了一系列的院級合作協議,建立了廣泛的國際合作平臺與網絡。
合作伙伴包括了當今世界主要的制造技術研發機構,如德國弗勞恩霍夫應用研究促進協會、俄羅斯中央機械制造工藝研究院、俄羅斯全俄冶金機械設計研究院、羅馬尼亞熱加工研究院、瑞典皇家工學院、美國國際汽車工程師學會、波蘭鑄造研究所、波蘭華沙理工大學、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材料研究所、韓國生產技術研究院、捷克布爾諾工業大學等。
2、充分發揮國際科技合作的先導作用,擴大國際合作渠道
近年機械科學研究院完成了一批國際合作項目。以國際合作為先導,逐步形成了經濟技術合作一體化的發展模式,為實施走出去戰略和國際化戰略奠定基礎。
如為烏克蘭提供高錳鋼和鑄管模焊接材料及技術服務,與巴頓電焊所聯合開發用于工具鋼埋弧焊用的藥芯焊絲(鑄管模)、高錳鋼用的自保護藥芯焊絲、激光—電弧復合熱源焊接技術、高強鋁合金焊接新技術研究、管道全位置焊接自保護焊藥芯焊絲研制開發、超音速冷氣噴涂設備、工藝的研究與開發、生物工程材料釬焊技術的研究、鑄管模耐磨堆焊材料研究、大型結構安全評定技術研究;與俄羅斯聯合開發電火花合金化技術研究、鋁熱法制取鎢合金技術研究、高強鋼管線鋼焊接研究及焊接工藝評定;與韓國生產技術研究院聯合開展計算機數值模擬預測球鐵組織及收縮缺陷的研究、以及提供鈦合金金屬型鑄造技術;與德國開展微/納米摩擦學技術合作、非光滑表面對滑動摩擦磨損性能的影響;與英國合作開發三維圖像處理技術;與羅馬尼亞合作開發合成淬火劑、合作研究通過變形和熱處理得到球化奧氏體鑄鐵的方法;與德國合作開發鍛造產品先進制造系統;與捷克合作推進閉塞鍛造技術及其在汽車中的應用;與意大利合作開發鋁合金汽車覆蓋件超塑成型技術、與波蘭合作進行板材成形回彈CAE研究等項目。
3、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以國際技術合作促進經濟發展
從國際技術合作走向經濟合作,帶動經濟技術同步發展,實現技術與經濟的同步增長。
近三年來,引進和消化吸收烏克蘭巴頓電焊研究所耐磨堆焊藥芯焊絲技術,在西氣東輸、航天等國內重大工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引進消化德國數控成型磨齒機,解決了國內高性能齒輪的制造技術問題;引進和消化瑞典先進自動控制系統,解決國內重大工程配套技術問題。
同時,積極推進技術與產品出口,如向韓國出口模具表面處理技術、多層鎳-鉻高裝飾、耐腐蝕涂層開發技術和楔橫軋機及模具;向越南出口刷鍍工藝技術;向美國、韓國、伊朗、新加坡出口鋁、鈦鑄件產品;向馬來西亞、巴基斯坦、敘利亞出口真空爐;向意大利出口超塑成型件。通過制造技術和零部件的出口,加快了我院經濟增長步伐。
4、參與國際學術活動,獲取全球技術信息,培養國際交流人才
通過參加行業國際學術會議及相關活動,可以獲得最新的研發信息,開拓國際視野,培養具有國際水準的高級技術人才。
據不完全統計,近年機械科學研究院分別參加或主辦了許多國際學術會議。如在法國舉行的國際焊接學會工作會議、在丹麥哥本哈根舉行的第55屆國際焊接學會年會、在韓國舉行的韓國焊接年會、在新加坡舉行的國際焊接學會亞太地區會議、在烏克蘭舉行的國際焊接結構壽命評定會議、在日本舉行的57國際焊接學會年會、亞洲鑄造會議、北美壓鑄技術學術年會、環太平洋國家模擬鑄造和凝固過程國際會議、香港鑄造學會年會、第十屆德、意鑄造展覽會、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2003年年會學術會議、日本先進材料學與工程國際會議、第四屆國際摩擦疲勞學會議、第十二屆高溫材料國際會議、先進材料加工制造國際會議、第八屆先進材料超塑性國際會議和第六屆中美工程技術研討會等。
5、組建國際合作機構,建設長期穩定的國際合作基地
幾年的實踐,我們體會必須重視國際合作機構建設,建立長期穩定的國際合作基地,為全面推動國際合作工作起到積極的示范作用。
組建的主要國際合作機構有:黑龍江省中烏技術合作中心、哈爾濱巴頓焊接技術開發中心、中韓技術合作中心、中韓鑄造技術交流中心、中俄科技合作創新組秘書處等。
近三年來,隨著機械科學研究院的技術經濟綜合實力不斷增強,機械科學研究院的國際科技合作工作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國際科技合作工作已經從單純的學術訪問、參加國際會議和展覽會等形式,向技術引進、技術擴散、技術咨詢、合作設計、合作研究、合辦研究中心等縱深方向發展。院出口產品的技術附加值正在不斷提高,對外經濟和技術合作越來越趨向一體化。國際合作已經成為機械科學研究院科技發展、國際市場開拓和人才培養的重要渠道,成為了機械科學研究院實施“引進來”和“走出去”戰略的重要切入點,并為機械科學研究院實施國際化戰略奠定堅實的基礎。
近年的國際合作實踐使我們深深體會到,在國家進一步實施引進來和走出去戰略中,轉制科研院應該發揮其獨特的技術和人才優勢,擔負起技術轉移和技術創新的戰略重任。
二、轉制科研院所在國際技術轉移中的獨特優勢和重要作用
轉制工作五年來,大部分轉制科研院所基本形成了有利于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運行機制,由原來事業單位變為企業化自主經營,真正成為了市場競爭的主體。轉制科研院所普遍采用了更靈活和更適應市場競爭的體制和機制,把研究開發優勢盡快轉化為市場競爭優勢,促進了科技和產業的發展。轉制科研院所的創新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共性技術和戰略高技術研究工作得到進一步加強,科研投入逐年增長,規模和效益大幅度提高,院所自身經濟實力不斷壯大,面向行業的技術轉讓、技術服務、技術承包、技術咨詢等方面的收入有較大的增長,在行業科技進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按照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大部分轉制科研院所將進一步完善公司制改造等體制創新工作。轉制科研院所一方面要按照現代企業的要求,確立自身的經濟技術發展戰略目標與戰略規劃,而技術領先的差異化戰略是轉制院所的未來發展的首選戰略;另一方面應該抓住全球制造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的機遇,為我國的行業技術進步發揮應有的作用。
轉制科研院所在國際技術轉移、技術創新和技術擴散中具有任何其他企業所不可替代的獨特優勢。首先,轉制科研院所擁有高素質的科技人才隊伍,高級科技人才比例大,智力和知識密集度高,具有比較合理的智力結構;科技門類齊全,有利于各領域之間的滲透和綜合,從而產生新的高科技成果,為技術成果擴散和應用開辟新領域,適合組織重大綜合的產業化項目;擁有高科技產業化所必須的研究實驗儀器設備和手段。許多轉制科研院所發揮自身優勢,已經建立中試基地,孵化出一批高新技術企業,已經具備技術成果中試和孵化作用。轉制科研院所已經實現技術開發、轉移、創新主體與生產的統一,在技術轉移和技術擴散中逐步開始發揮主體作用。
轉制科研院所不但具有長期的科研成果積淀,而且可以不斷產出新的科技成果。同時,在一些轉制科研院所中,已經建立了一批工程研究基地,具有把研究成果轉化為適合企業需要的生產技術的能力。在此基礎上,通過創辦高技術企業,可以實現科技成果的商業化應用,通過與產業界聯合組成企業集團,進行技術擴散,可以形成規模效益。從科技成果轉化的角度看,轉制科研機構是高科技企業的孵化器,是高科技的輻射源。通過轉制科研機構對科技成果進行工程化研究開發,進一步提高其成熟性、配套性和工程化水平,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從而形成技術轉移的良性循環。轉制科研院所具有先進技術中試的獨特作用,是技術擴散的起點,是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關鍵環節。中試孵化功能的強化,使轉制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的轉化效率成倍提高,加速了用高科技改造傳統產業的進程。在國際技術轉移和技術擴散中,必須發揮轉制科研院所中試和技術孵化作用。
三、國際合作是轉制科研院所實施國際化戰略的重要切入點
在國際技術轉移的發展進程中,轉制科研院所應通過建立市場導向的科技中介組織,組建跨國科技合作聯盟,以國際合作作為實施“引進來”和“走出去”戰略的重要切入點,在帶動本企業技術與經濟同步增長的同時,為我國產業技術的進步與創新發揮積極的作用。在目前經濟發展水平下,我國大多數企業尚未能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因此,必須以技術引進為契機,通過國際合作,解決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擴散問題,形成良性的循環機制。轉制科研院所應將國際合作作為實施“引進來”和“走出去”戰略的重要切入點,以國際合作帶動技術水平提高,以國際合作作為重要的先進技術源泉,以國際合作作為技術創新的助推器,以國際合作開拓國際市場,推動技術經濟的全面發展。轉制科研院所要通過與國外企業與科技機構共同研制、聯合開發、聯合組建研究機構等合作形式,加入研究與開發的國際化行列,實現國際技術轉移與技術創新的目標,帶動我國產業技術的快速提高。
在進一步實施國際化戰略進程中,轉制科研院所首先要研究經濟全球化和國際技術轉移的發展趨勢;其次要大力引進各類專業人才和智力,特別是要建設和培養一支懂技術、通經濟和熟悉國際業務的復合性人才隊伍;要實現面向全球客戶和全球市場的戰略轉變;通過與國外科技機構建立合作聯盟,逐步創立自己的國際研發品牌;通過國際合作,提高技術和產品的科技含量,促進技術與經濟的同步增長;隨著技術經濟實力的壯大,適時實施國際化戰略,通過收購國外研發機構和高科技品牌,實現“走出去”的發展戰略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