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三峽總公司水情自動測報系統在四川抗震救災中發揮作用
中國三峽總公司水情自動測報系統在四川抗震救災中發揮作用

文章來源: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 發布時間:2008-05-19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省汶川縣發生8.0級大地震,隨即地震災區與外界聯系中斷。位于災區的地方水文局部分水情報汛站通訊也全部中斷,無法正常監測和報汛,災區外救援人員對災區流域的降雨、震區水庫運行以及山體滑坡堵塞河床等信息一無所知。在此緊急情況下,四川省水文局緊急啟用剛剛建成、原計劃于5月26日聯合調試驗收后正式投入使用的中國三峽總公司“三峽水情自動測報系統”遙測站,每天按時把水、雨情信息發送到接收中心,為抗震救災提供決策依據。
地震發生后,“三峽水情自動測報系統”北川水文遙測站監測到該站水位短時間內持續下降了30余厘米,流量明顯變小,有關單位及時收到這一重要水情信息后,高度重視,推測出上游河段有塌方阻塞河道的可能,并及時采取了應對措施。都江堰水文遙測站站房在地震中雖已受損,主設備震落到地面,但設備仍工作正常,將每5分鐘測量到的水位和雨量數據通過北斗衛星及時傳遞到四川省水情中心及各級防汛指揮部門,國家防汛辦及時掌握了該站流量并由此推斷出紫坪鋪水庫的下泄流量。類似于北川水文遙測站、都江堰水文遙測站情況的還有平武、甘溪、南壩、同興、豆叩、片口、白什、雎水關、楊柳坪、高景關、鞍子河、雙河、檫耳巖、馬井等水情遙測站,這些三峽水情自動測報系統遙測站都及時將水雨情信息采集并傳送到各級水情中心及政府各部門,為抗震救災做出了貢獻。
“三峽水情自動測報系統”是根據三峽工程水庫調度需要而建立的長江中上游水雨情自動監測、自動數據傳輸和自動分析報告系統,是目前國際上最先進的水情監測系統,采用太陽能供電,利用北斗衛星終端傳輸監測數據,只要沒有對遙測站的設備造成直接損壞,遙測站監測系統就會正常開展監測工作。該系統采用“共建共管、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和諧發展”的原則,由中國三峽總公司投資并全面負責技術支持,地方水文局負責建設,各監測點的日常維護工作由所在地區的水文局負責。該系統在四川地區設有185個水情自動測報遙測站,其中有99個遙測站設置在四川地震災區。目前,除都江堰附近的漢王場遙測站的設備受到徹底破壞,不能正常工作外,還有10個遙測站雖然受到了一定影響,但仍然處于正常工作狀態中;其余遙測站都處在正常工作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