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 發布時間:2012-01-11
日前,三峽工程啟動新一輪生態補水調度,以滿足長江中下游生產生活用水需求。
三峽梯調中心副主任趙云發介紹說,根據長江上游流域來水情況及中下游生態、航運等用水需求,三峽工程從2011年12月31日開始實施興利補水調度,庫水位從174.8米左右起降。截至6日下午,三峽水庫已為中下游補水超過4億立方米。
補水調度的啟動拉開了三峽水庫新一輪消落期的序幕。從1月起,三峽水庫將逐步降低水位。按照國家防總此前批復的《三峽工程2011年試驗性蓄水實施計劃》,2012年1月至2月,三峽水庫下泄流量按每秒6000立方米每秒左右控制。5月25日,水庫水位降至155米,6月10日消落到汛限水位145米。
實時水情數據顯示,1月6日14時,三峽水庫入庫流量為每秒5700立方米,出庫流量達每秒6950立方米,庫水位174.39米,較1日下降了40余厘米,對應水量約4億立方米。
趙云發說,三峽水庫成功蓄水至175米,有利于發揮三峽工程枯水期供水保障能力。本輪生態補水的時間和強度,將視上游來水情況和下游綜合用水需求而定。三峽水庫將按照有關調度規程,安全平穩地消落至汛限水位。
生態補水是三峽工程的重要社會效益。隨著三峽工程成功蓄至設計水位,其巨大的補水能力充分發揮。2010年,三峽工程首次試驗性蓄水至175米,水庫消落期間,三峽工程共為下游補水215億立方米,幾乎傾盡了全部庫容。今年是三峽工程為下游實施補水調度的第四年。四年來,三峽工程為長江中下游的補水總量超過400億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