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油福建天然氣管網為商周古跡改道
中國海油福建天然氣管網為商周古跡改道

文章來源: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 發布時間:2012-12-25
“正在施工的中國海油天然氣‘氣龍'不會驚醒沉睡3000 多年的三處古商周文化遺址!”12月14日,中國海油旗下氣電集團福建天然氣管網(下稱福建管網) 二期工程南靖—龍巖段管線建設熱火朝天,望著茅山古文化遺址,奔波于省博物館的福建管網員工熊夢十分欣慰,“我們的管線全部繞道而行。”
南靖—龍巖段項目是福建省天然氣“一張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海油東南沿海天然氣大動脈的“一枚棋子”。管線明年建成后,每年可輸送3.69億立方米天然氣,到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陳毅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戰斗過的閩西革命老區。
南靖縣是重要的古文化遺址集中地。管線建設之初,福建管網委托福建省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組成漳州至龍巖段工程文物考古調查隊展開勘測,避免“誤傷”遺址。
2011年11月,魚塘湖遺址、寨仔山遺址和茅山遺址出現在世人面前。遺址上發現夾砂陶、硬陶、石錛、陶紡輪等陶片,有罐、釜、尊等不同器形。
“3處文化遺址均為古商周時期,距今3000多年,”南靖縣博物館館長簡榮偉說,“遺存分布面積大、對基層厚、內涵豐富,是人類創造的寶貴文化遺產,見證了人類文明發展的進程,具有重要的學術和歷史價值。”
“ 發現珍貴的古商周文化遺址,我們既驚喜又發愁,”福建管網負責人徐桂龍說,“愁的是管線設計路徑均需從3處遺址穿越,如果按原路徑建設管線,將對遺址造成無法估量的破壞!”
“保護古文化遺址最好的辦法是讓道。”福建管網立即組織管線設計方、施工方和福建省博物館重新商定管線走向。
管線設計“另起爐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福建山多林密,管廊帶資源異常緊張,適合線性工程的走廊大多被鐵路、高速公路、輸電線路、通信光纜等“捷足先登”。管道通過一塊新地,常常需要國土局、規劃局等多個政府部門審批,并需得到村民同意。
中國海油“綠色”氣龍將與文化遺址和睦相處。為了不“驚動”茅山遺址與寨仔山遺址,管線繞行8.1公里;為了讓魚塘湖遺址繼續“酣睡”,增加管線215米,費用增加約215萬元。
“十八大提出要建設‘美麗中國',海油要用清潔天然氣‘美麗'革命老區。”福建管網負責征地的員工徐洋對2013年供氣十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