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核電站運行對周圍環境影響可忽略不計
我國核電站運行對周圍環境影響可忽略不計

文章來源: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 發布時間:2013-07-19
7月11日,國家環境保護部核安全總工程師劉華在接受《中國核工業報》采訪時表示,“20多年來我國核電站的運行對周圍環境沒有造成任何影響。”這有力地回答了老百姓目前最關心的核電站運行后對周圍的環境輻射到底有多大,對周邊地區的人們的健康到底有沒有影響等問題。
我國核工業創建于上世紀50年代。雖然我國設立獨立的核安全監管部門是在1984年,但一起步就高起點高標準與國際標準接軌,始終按照國際通行的法規標準對我國所有的核設施進行獨立監管。國家核安全局成立之初就按照國際的核安全法規標準,建立了一套適合我國國情的核安全法規體系,對核電建設實行嚴格的許可證制度,對核電站選址、建造、運行、退役實行全過程、全方位、全壽期的獨立監管,并隨著國際標準的不斷更新,始終與國際核安全標準保持一致。20多年來,我國核電安全監督實行駐廠監督模式,這種高度滲透社區、高度滲透廠區、24小時不間斷的監督,確保了我國核電站的安全質量,推進了核安全文化建設,被國際原子能機構作為良好實踐在同行間推廣。劉華表示,可以自豪地說,我國核電站運行20多年來,沒有發生一起二級及二級以上的核事件。嚴格的核電安全監管為確保環境輻射安全提供了保障。
除核電機組運行安全監管之外,環境保護部(國家核安全局)對核電機組排放物進行嚴格監管。據了解,國家核安全局成立之初,我國就建立了先進的與國際保持完全一致的監測體系,對核電廠的氣態和液態流出物進行監測,同時對核電廠外圍環境實行“雙軌制”監測。核電站在正式投入運行前均需開展為期兩年的環境輻射水平本底調查,以獲取運行前環境中的輻射水平。核電站投入運行后,在核電站周邊布置多個自動監測站點,同時對土壤、地表水、動植物、牛奶等樣品進行定期的取樣監測。核電站按照法規要求進行環境監測,并報告檢測結果。核電站所在地的省級輻射環境監測機構也同時對核電站周圍輻射環境進行監督性監測。監測結果與核電站運行前的輻射本底水平進行比對。
自秦山核電站1991年12月15日投入商運以來,我國目前已先后有17臺機組投入運行。運行20多年來,秦山、大亞灣、田灣三大核電基地外圍輻射環境自動監測站對各核電站氣載流出物排放進行的監測結果顯示,各自動站實時連續γ輻射空氣吸收劑量率,排除降雨等氣象因素的影響,無明顯變化,均在當地的天然本底水平漲落范圍內,對公眾造成的輻射劑量遠低于國家規定的劑量限值。
鏈接
世界本身就是一個放射性的世界,人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始終受到天然輻射。同時,根據所在地區的土壤、巖石天然輻射水平的不同,不同地區天然輻射的本底也不一樣,都會有一個漲落的范圍。輻射分為天然輻射和人工輻射,對核電站周邊環境的監測主要是看人工輻射有沒有對這個地區造成影響。根據多年的跟蹤監測,核電站運行產生的人工輻射大約是天然本底的萬分之一量級,基本可以忽略不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