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 發布時間:2013-11-08
11月5日上午11時,在中國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的保育池里,第一尾長得像小蝌蚪一樣的中華鱘魚苗準時破卵而出,健壯歡快地游動。到6日上午11時,24小時內已有2萬余尾魚苗出生,截至發稿時,魚苗還在陸續出生。
這是第五批全人工繁殖的子二代中華鱘魚苗,它們的出生意義非凡——雖然它們的“爺爺奶奶”是野生中華鱘,但它們的“父母”是人工繁殖的子一代,它們是父母的“第二胎”。6日上午,中華鱘研究所副所長高勇博士表示,這意味著中華鱘達到了在沒有野生親魚全人工環境下的多代重復繁殖,該項技術能夠保障這個珍稀物種的永續生存。
據介紹,這批魚苗的“父母”分別于2000年和1996年在中國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由人工繁殖獲得,并分別于2010年和2011年成熟,并首次做了“父母”。11月1日,研究所在三峽壩區基地對它們再次成功實施了人工繁殖,獲卵15萬粒,隨后受精。
采卵15萬粒,相對懷卵量與野生中華鱘相當;受精卵授精率達78%,好卵率達68%,預計出苗8到10萬尾,均與野生中華鱘自然繁殖的最好水平相當。
理論上講,中華鱘雌魚性腺再次成熟約需4年時間,但在野生狀態中幾乎看不到第二次產卵的雌魚。如能在人工環境下讓雌魚重復多次產卵,并與不同的雄魚配比,就能實現子代個體的遺傳多樣性,讓中華鱘一直繁衍下去。多年來,中華鱘研究所連續攻克了六道技術難關,終于讓這一夢想成為現實。
這六道技術難關是性腺誘導、雌雄同步、催產時機判斷與掌控、營養調控、魚苗培育、親本再次成熟。
所謂性腺誘導,是中華鱘的特殊習性決定的。中華鱘是海淡水洄游性魚類,一生中大部分時間是在海水環境中度過的,并在海水中獲得性腺的早期發育。科研人員通過各種指標的調整,讓中華鱘在淡水環境下也可以性腺發育。
所謂雌雄同步,是指雌雄中華鱘同步性成熟。野生狀態下雌魚性成熟需要25年,雄魚則只需要15年。研究所一方面將雄魚精子冷凍等待雌魚成熟排卵,一方面對影響性腺發育的關鍵因子進行調控,最終實現雌雄的同步成熟。
所謂催產時機判斷與掌控,是因為子一代中華鱘與野生中華鱘在繁殖行為和生態需求上還是有一定差異的。科研人員通過模擬自然環境、運用超聲波等各種技術手段,讓子一代中華鱘的產卵數量和質量以及產后親魚康復等方面,均達到了野生中華鱘人工繁殖的水平。
所謂營養調控,是指營養科學配比。相比野生中華鱘,人工養殖的子一代中華鱘親魚具有十分優越的營養供給條件,但僅僅“吃飽”是遠遠不夠的,如何設定科學合理飲食,讓中華鱘子一代在淡水環境下實現正常的發育是個課題。經過努力,子一代中華鱘在體長、體重、肥滿度等生物學指標方面均達到或超過了野生中華鱘水平,也優于相同性腺發育期的野生中華鱘。
所謂魚苗培育,是指中華鱘懷卵量少則十幾萬粒,多則上百萬粒,在自然狀態下幼魚天敵眾多,成活率極其低下,但在人工環境下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從身長不足一厘米的初生魚苗多批次培育出長達15厘米以上的子二代幼魚,近年來研究所曾累計向長江放流各種規格的中華鱘500余萬尾。
所謂親本再次成熟,即雌魚的再次產卵。據了解,研究所還將在11月份,用全人工技術對另一對剛成熟的中華鱘進行第一次人工繁殖。
繼全人工繁育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后,野生方面也傳來好消息:監測表明,葛洲壩下游附近水域已形成的目前長江上唯一并且自然繁殖規模日趨穩定的中華鱘產卵場,近年來產卵量穩定。
中華鱘是地球上最為古老的珍稀物種之一,比長江形成時間要早。它在長江形成以前的生存模式我們不得而知,但它在長江形成之后具有了獨特的從大海洄游到長江上游產卵的繁衍方式。明朝時期,秭歸江段發生崩岸,阻斷長江干流38年,中華鱘并沒有因為這種阻斷而消亡。葛洲壩1981年截流后,第二年即在壩下發現了中華鱘新的產卵場,并且持續繁殖至今。順時自適,圓融通達,是這一古老物種得以生存的原因所在。中華鱘在地球歷史上遠早于熊貓,他身上蘊藏了1億多年來生物隨地球演變而適應進化的秘密,繁衍并研究它,為中華鱘及其他長江珍稀特有魚類物種永存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