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設計集團擔綱咨詢“絲綢之路”跨國聯(lián)合申遺成功
建筑設計集團擔綱咨詢“絲綢之路”跨國聯(lián)合申遺成功

文章來源: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 發(fā)布時間:2014-06-26
2014年6月22日,中哈吉跨國聯(lián)合申遺項目“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wǎng)”于多哈召開的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順利通過、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47項世界遺產,保持了我國世遺總數(shù)居世界第二的排名。
這是當今國際遺產保護領域第一例申報成功的“絲綢之路”遺產,是《世界遺產名錄》中規(guī)模最大、歷史文化內涵最豐富的文化線路,是中國首例跨國聯(lián)合申報的世界遺產項目。建筑設計集團承擔了該項目的主要申遺咨詢任務。
“絲綢之路”是人類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內涵最豐富的文化線路遺產,在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16世紀期間,交通路網(wǎng)分布于古代亞歐大陸——東西長約10000公里、南北寬約3000公里,是古代世界東西方交通的大動脈,也是東西方文明與文化的融合、交流和對話之路。
“絲綢之路”與中國歷史文化有著極為特殊的關聯(lián):一方面西漢帝國的崛起和張騫鑿通西域事件,奠定了整個絲路的東端、具有明顯的起始意義;另一方面,中國絲綢的大宗貿易及其高額利潤促成了這一跨越洲際的長距離交通路網(wǎng),溝通了從長安到羅馬的國際貿易,對東西方文明與文化的交流作出了杰出貢獻。因此,“絲綢之路”遺產可謂是我國文明與文化史上最具國際影響力的項目。
本次由中哈吉三國聯(lián)合申報的“絲綢之路: 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wǎng)”是連接中國與中亞的重要路網(wǎng)之一。線路連接了中原地區(qū)、河西走廊、天山南北和七河地區(qū)4個地理-文化區(qū)域,交通跨度近5000公里,穿越了中國河南、陜西、甘肅、新疆四省及哈、吉兩國,沿途包含了33個申報點,是聯(lián)合國“絲綢之路”總體申遺進程中首例成功的路段。世界文化遺產的專業(yè)評估組織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ICOMOS在其2014年4月25日公布的《評估報告》中,對此次申報的重要意義作出了闡述:“三個締約國進行跨國界申報是將絲綢之路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這是7年多合作努力以及更多年調查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顯而易見,這些首次申報的遺產將為未來絲綢之路的系列申報奠定基礎”。在該《評估報告》中,本次申報路網(wǎng)符合的“突出普遍價值”的評估標準(ii)(iii) (v)(vi)得到了認可,其真實性、完整性、保護管理狀況也被認為符合世界遺產的要求。
建筑設計集團自2006年開始,參與和配合聯(lián)合國世界遺產中心的絲綢之路申遺工作推進和技術探討,在國家文物局的國際協(xié)調組織下,在多學科專家集體的鼎力支持下,在各地方政府和行政主管部門的全力配合下,建筑設計集團主持并承擔了該項目的大部分申遺技術咨詢、特別是中國境內的成套咨詢任務。工作內容包括:編寫整理三國合作的申報文本、編制中國境內的大部分申報點《保護管理規(guī)劃》并指導實施、設計部分申遺工程并提供現(xiàn)場技術指導,配合國際驗收、組織撰寫補充材料等各類專項技術服務,為“絲綢之路”申遺工作提供了有效的學術與技術支撐。
絲綢之路項目的跨國聯(lián)合申報行動,重振了絲綢之路最獨特的遺產價值——經(jīng)由不同地理文化區(qū)域的絲路遺產保護行為,開展廣泛的人類文明與文化交流、對話,為促進洲際間的協(xié)調和共同繁榮作出新的貢獻。為我國的經(jīng)濟和外交戰(zhàn)略的調整以及未來世界政治格局的轉變提供了歷史依據(jù)和現(xiàn)實途經(jīng),具有不可估量的社會效益。
建筑設計集團近10年來共受理或參與了國家6項世界文化遺產的申報項目——“高句麗王城、王陵與貴族墓葬”(2004年列入)、“杭州西湖文化景觀”(2011年列入)、“元上都遺址”(2012年列入)、“哈尼梯田”(2013年列入)以及“土司遺址”(2014年提交)等。建筑設計集團多年來堅持不懈的、艱苦卓絕的努力,為將中國文化遺產推向世界、提升文化話語權作出了顯著的專業(yè)支撐,充分體現(xiàn)了中央企業(yè)對振興中華民族的高度社會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