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依托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 綠色鞍鋼正崛起
人民日報:依托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 綠色鞍鋼正崛起

文章來源:人民日報 發布時間:2008-03-24
讓“三廢”資源化:一年吃掉100萬輛轎車的廢氣
走進連綿的鞍鋼廠區,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組30萬千瓦的發電機組。
“這不是普通的發電機。”技術人員介紹,“它于2007年建成,是目前世界上功率最大、最先進的燃燒低熱值高爐煤氣聯合循環發電機組(CCPP),年可發電23億千瓦時,相當于一個年消耗70萬噸標準煤熱電廠的發電量,可將鞍鋼剩余高爐煤氣和焦爐煤氣全部回收發電。而在以往,由于回收困難,只好向天空排放,僅這一項就成為鞍山的污染大戶。”
2007年,鞍鋼CCPP機組發電13億多千瓦時;煤氣回收總量近12億立方米,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00余萬噸,相當于吃掉了100萬輛小汽車一年排放的廢氣。
對鋼鐵行業來說,處理不停從高爐中排出來的低熱值廢氣一直是難題:如任其散到空中,將造成嚴重大氣污染;將廢氣處理凈化,不但要投入大量資金,而且很難獲得效益。引進這套機組,鞍鋼投入了15億元的巨資。“我們覺得值!中央企業應該更加主動地承擔起節能減排的社會責任。”鞍鋼負責人說。
如今,從利用冷卻水(余熱很高)供暖,到廢氣回收,鞍鋼精心計算著生產過程中每一個能節能、減排的環節;完成了鋼鐵渣開發利用、OG泥及轉爐煤氣全回收、余熱和水資源回收利用、粉塵冶金、建筑材料等“廢水、廢氣、廢渣”綜合利用項目40多項,實現工業“三廢”徹底資源化。
向科技要效益:“冠軍爐”成為“下崗爐”
在鞍鋼煉鐵總廠,最醒目的莫過于一座容積達3200立方米的煉鐵高爐。
這座高爐凝結著鞍鋼人復雜的情結:有舊貌換新顏的喜悅,也有對“功臣”的懷念。
高爐的前身是一座幾十年歷史的“冠軍爐”,容積1050立方米 ,無論產量、個頭,還是效益,在冶金行業中都曾是排頭兵,威名響當當。
2006年,國家淘汰落后產能,要求200立方米以下的高爐必須拆除。此時,鞍鋼抓住國家調控機遇,提出“為了長遠發展,必須將這座煉鐵高爐關掉”的方案。頓時,公司上上下下情緒波動。
“心疼啊!當時效益那么好,扒掉能不心疼?但考慮到將來的生存,沒有別的退路。”當時的煉鐵總廠總工程師湯清華回憶說。
“冠軍爐”倒了,3200立方米的新高爐拔地而起,粉塵零排放!污水零排放!耗水僅僅是老爐的1/54!
2006年底,鞍鋼以壯士斷腕的勇氣,一次將3座容積在1100立方米以下的煉鐵高爐全部停爐,淘汰落后產能210萬噸,加上此前停用的4座高爐,鞍鋼共計淘汰落后煉鐵產能437萬噸。經過技術改造,鞍鋼現有高爐有效容積均達到2580立方米以上,打破了節能的最大瓶頸。
淘汰落后產能,為高附加值產品騰出了空間。十幾年前,鞍鋼高附加值產品不到10%,現在77%的產品是高附加值產品,能生產高強船板、高速重軌等700多個品種。
靠管理挖減排潛力:能源消耗實現實時監控
“這里就是推動鞍鋼節能減排工作的‘神經中樞’。”站在鞍鋼能源管控中心巨大的熒光屏前,鞍鋼中心值班調度長馬文勇一臉自豪。
鞍鋼能源管控中心,實際上是一個大型信息平臺,鞍鋼集團去年投資1400萬元新建。輕點鼠標,鞍鋼鋼鐵生產全部環節的能源消耗、回收和二次利用情況,一目了然,全集團的能源利用情況都可以通過計算機控制,統一調配,綜合平衡。
如今,鞍鋼的節能減排理念已經從局部的修修補補,轉向了整體推進的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
“十五”以來,鞍鋼實現節能380萬噸標準煤,節水1.78億噸;煙粉塵排放下降21%;二氧化硫排放下降12%;工業廢水排放量減少49%。
鞍鋼副總經理姚林說,鋼鐵作為高耗能和高污染行業,節能減排既是降低成本,提高核心競爭力的需要,又是企業必須履行的社會責任。預計到2009年,節能減排設備全部到位后,公司的能耗水平將躋身世界一流鋼鐵公司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