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設計院完成《絲綢之路保護管理規劃》編制前期工作
建筑設計院完成《絲綢之路保護管理規劃》編制前期工作

文章來源: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 發布時間:2008-05-08
2008年2月28日至4月30日,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建筑歷史研究所啟動并完成了中國世界文化遺產申報項目《絲綢之路(中國段)保護管理規劃》的規劃前期組織和考察工作,配合國家文物局完成新疆、陜西2省21個申報點的現場指導工作。
絲綢之路申遺是首例跨國界的綜合文化遺產申報項目,是由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共和國、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塔吉克斯坦共和國、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等中亞五國共同提出、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該項目是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的積極推動下進行的,受到中國政府和相關地方各級政府的積極支持。
絲綢之路(中國段)的申報范圍涉及了我國北方陜西、河南、寧夏回族自治區、甘肅、青海、新疆維吾爾自治區6個省區的22個市州,申報內容包括絲綢之路沿線的48處遺產點。建筑歷史研究所承擔了該項目的規劃總體咨詢以及除陜西之外的其余36個申報點的管理規劃,其中包括交河故城、高昌古城、隋唐洛陽和漢魏洛陽城遺址等,以及麥積山石窟、炳靈寺石窟、馬蹄寺石窟、水簾洞石窟、鞏縣石窟等一系列著名石窟寺遺址。這些文化遺產的價值充分揭示了中華文明與文化自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13世紀間與世界文明與文化的傳播與影響過程,是我們的祖先留下來的珍貴遺產和物證。
對于這次首例跨國界的綜合文化遺產申報項目,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給予了高度評價,他指出:首先,絲路申遺所包括的遺產數量之多、涵蓋遺產面積之廣、涉及國家之眾是前所未有的,它帶給國際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積極影響將是不可估量的。其次,絲路申遺共涉及河南、陜西、寧夏、甘肅、青海、新疆6個省區的22個市州,囊括了我國西部腹地大部分重要文化遺產。同時,絲綢之路通過以線涵點、以線狀區域帶動相關各點的申報策略,為國家在文物保護領域實施宏觀調控做出了有益探索。本次絲綢之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受到國家文物局和相關省、區的充分重視,初步確定為中國政府2010年的世界文化遺產申報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