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央企在地震災區恢復重建中做貢獻(下)
經濟日報:央企在地震災區恢復重建中做貢獻(下)

文章來源:經濟日報 發布時間:2008-08-01
災情就是命令,時間就是生命。汶川地震發生后,中央電力、通信、建筑施工和交通運輸企業在第一時間作出反應,組織以共產黨員、共青團員為骨干的搶險突擊隊伍,搶修電網、通訊設施,搶修鐵路公路,緊急調撥運力,用最短的時間、最快的速度打通了一條條抗震救災生命線。中央企業顧全大局,集中資源,全力組織災區急需物資的生產和供應。中國鐵建等積極投入過渡安置房建設,中國化工組織和協調完成了5萬噸建設過渡安置房急需的聚苯乙烯的生產。目前,中央企業及時把工作重心轉移到恢復重建和生產經營上來,再接再厲,鼓足干勁,努力確保全面完成中央企業災后重建和改革發展的各項工作。
中國鐵建:勇擔重擔沖在前
汶川特大地震,使中國鐵建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四川汶川、青川和都江堰一帶施工的16個工程項目受到不同程度的經濟損失。災難面前,中國鐵建股份有限公司迅速啟動應急預案,組成以董事長和總裁為組長、一位副總裁為常務副組長的抗震救災領導小組,統一組織指揮全系統的抗震救災工作。在積極抗災自救的同時,主動請戰參加災區的抗震救災和恢復重建。全系統共有17個集團、出動人員7786人次、設備1044臺套,組成了35個救援搶險隊參加地方的救援搶險和道路搶險工作,搶修道路近500公里。中國鐵建所屬十三、十四、十八等8個集團公司的3000多名建設者,先后在北川、平武、汶川和茂縣等地承建活動板房2.2萬多套。
在四川郫縣、邛崍和北川縣擂鼓鎮等地,中國鐵建十四局集團援建隊員發揚“不講條件、不打折扣、不講困難、不辱使命”的精神,穿道道峽谷,闖無數滑坡,行程數百公里突擊趕到安置房搭建地點。十四局集團黨委副書記陳保京提著輸液瓶和職工一起裝卸板房,不少職工的脖子、手臂都曬脫了皮……他們經受住余震、塌方、暴雨和泥石流等艱苦環境考驗,終于按期在7月5日之前優質完成了4000多套過渡安置房的搭建任務。目前,新增的北川安置房建設任務正在緊張施工之中。他們被全國總工會授予“抗震救災重建家園工人先鋒號”。
在綿竹市漢旺鎮和羅江縣,中國鐵建十八局集團承擔了7000多套過渡安置房的建設任務。他們從災區群眾要求出發、從細節入手,寧肯多花一點錢,也要滿足災區人民的需求,讓安置房的設計充分彰顯人性化。這里的安置房成了災區安置點的樣板房。6月25日,十八局集團參與建設的首批天津援建四川綿竹過渡安置房全部交付災區人民使用,他們被全國總工會授予“抗震救災重建家園工人先鋒號”。
國家電網:守護震區光明
在四川災區,國家電網公司為受災群眾安置點的供電設施安裝與供電投入了大量的設備、材料,廣大員工加班加點,不辭辛勞,保證安置點接電工程的進度,共計為180萬頂帳篷、150萬間活動板房和150萬間簡易住房提供電力供應,確保了受災群眾安置點用上安全電、放心電。
特大地震面前,國家電網公司全力保障國務院及四川省各級抗震救災指揮部、醫院、通訊等重要用戶和居民生活的供電,優先恢復重點單位、重要用戶正常供電,全力保證抗震救災工作用電的需要。5月31日,國家電網四川供區內需恢復供電用戶均已恢復了供電。
國家電網公司還緊急調集了1163臺應急發電車(發電機)支援四川災區。調集湖北、湖南、江西、河南、重慶等五個省市電力公司專業搶修隊伍4000余人,調集配電變壓器、電桿等搶修物資,迅速集結到四川災區,加快電網搶修恢復。到7月10日,隨著重慶市電力公司搶修的220千伏安縣變電站驗收投運,標志著五省市電力公司在四川災區全面完成了45座變電站的搶修任務。遭受地震重創的四川省電力公司2萬多名員工,搶修恢復了35千伏及以上變電站123座,搶修恢復10千伏及以上線路1001條。
與此同時,國家電網公司對口支援地方電網恢復重建工作全面展開,除北川縣屬綿陽市行政轄區范圍外,汶川、理縣、茂縣、小金、松潘5縣均地處阿壩州,屬高海拔地區,聚居著藏族、羌族等少數民族群眾,山高路遠,施工極其不便。國家電網公司的員工冒著余震帶來的山體滑坡、飛石墜落的危險,恢復了一條條線路,一座座變電站,為災區人民送去了光明。
中國化工:奮起生產自救
在四川地震中遭重創的中國化工德陽昊華清平磷礦有限公司,員工們依靠自己勤勞的雙手,奮力重建家園。因磷礦復產尚需時日,清平磷礦變被動等待為主動出擊,為職工尋找就業機會。為配合支持當地政府快速建好過渡安置房,他們組建了7個工程隊,其中還有具備專業施工能力的隊伍。這些工程隊不顧日曬雨淋,晝夜加班加點,發揮了先鋒模范作用,為過渡房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一個工程隊被四川省總工會授予“抗震救災重建家園工人先鋒號”稱號。他們還想方設法、多方聯絡,為職工尋找就業機會,以勞務輸出實現自救。近日,該礦第一批數十名工程技術人員已經開赴湖北神農架磷礦參與工作,另有一批員工開赴江蘇某地參加當地安保工作。
地震給中國化工集團旗下的四川藍星機械有限公司造成了巨大損失。震后第4天,作為西南地區最大的化工壓力容器研制企業,他們以最短的時間、最快的速度,清除了地震所造成的險情,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80多名工程人員走進未受損的球罐車間,在余震不斷的情況下,頂著壓力加班生產。針對公司廠房嚴重損毀、許多大件的生產無法進行這一實際,藍星機械摸索出將部分收尾產品及產品安裝移至客戶現場制作的辦法,加大機加工外協力度,把人員疏散到安全地帶和生產自救有機結合起來,既保住了市場,又贏得了客戶的信任。5月14日,20多名營銷人員開始跑市場,與客戶交流,簽訂單;5月15日,公司派出100多名工程技術人員前往四川金象公司等企業進行設備的組件、安裝。6月9日,藍星機械公司與青海鹽湖集團、河南開封黃河空分集團簽下了近3000萬元的設備供貨合同,這是災后簽下的第一筆大訂單。同一天,為東汽樂山多晶硅項目生產的首批產品順利完成并裝車發運,標志著恢復生產取得了階段性進展。截至6月30日,公司已實現商品產值1.9億元,完成年生產計劃54%,順利實現“雙過半”。
中國電信:精心布局災后重建
中國電信按照“近期恢復重建,遠期發展提高”的規劃,依據政府相關部門的災后重建總體區域規劃,針對四川災區不同特點進行災后重建。中國電信計劃在3個月內,全面完成鄉鎮以上局房的維修或加固工作,具備條件的縣以上光纜線路恢復到震前水平,行政村具備條件的基本恢復到震前水平。同時加快光纜建設,確保受災縣城通信的暢通穩定;全面跟進政府的臨時安置和搬遷工作,計劃年底使城鎮和大部分農村通信和信息化服務能力恢復到震前水平;力爭用3年時間在四川建立起完善的應急通信體系和災備中心,使受災地區的通信和信息化服務水平達到西部領先,網絡安全和防災減災能力達到全國領先;到2010年,使總體網絡能力和通信信息服務水平滿足災區遠期重建工作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
中國電信還針對受災地區地理特點對災后重建進行了精心規劃。針對成德綿平原丘陵經濟區,將采用NGN、光進銅退、3G等先進的網絡技術手段進行通信網絡的重建,實現城區光纖到樓、農村地區光纖到村的重建工作,為城市數字化、政務信息化和農村信息化提供基礎保障;針對龍門山脈高山區,中國電信結合政府城鎮化建設進度,采用無線有線相結合的方式,提供語音及數據通信服務,推進旅游信息化和農村信息化建設。采用光纜多路由、微波、衛星等多種方式保障網絡的安全性,實現城區光纖到樓、農村地區光纖到鄉鎮的重建工作;針對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區,中國電信重點發展無線通信,加強移動、衛星、微波等技術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