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工集團全力打造北京奧運安保科技系統
航天科工集團全力打造北京奧運安保科技系統

文章來源: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 發布時間:2008-09-02
2008年8月25日,奧運會圓滿落幕。本屆奧運會是參賽國家和運動員最多的一屆。來自204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團,上萬名參賽運動員,龐大的媒體隊伍,7個大城市,31個競賽場館,45個訓練場館,50個專用酒店,上千萬人次的出入頻率,如何讓奧運安保萬無一失?在此,一套擁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安保科技系統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
安保系統 國防頂尖企業領銜研發
北京奧運會是全世界的盛會,確保奧運會在平安、祥和的氛圍中順利進行既是北京的責任,也是全世界的責任。過去的多屆奧運會東道主都把安全問題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在此屆奧運會中,我國自主研發的一套奧運安保科技系統——C4I3SRT(即指揮、控制、通訊、協調、情報、信息、集成、探測、監視、處置)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北京奧組委安保部部長劉紹武介紹說,這套名為C4I3SRT的北京奧運安保科技系統,依靠了我國國防科技工業的頂尖科技企業,是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與北京市公安局、北京奧組委安保部精誠合作的結晶,它包含指揮系統、安防系統、視頻監控系統、公安專用信息系統、安檢系統、通信與網絡系統等六大系統。
票證識別 由3秒減少到2秒
奧運安保建設最重要的一個字就是——嚴,不能有任何的、哪怕是一點點的疏漏!再有就是快捷,例如票證識別從原來設計的3秒鐘減少到后來的2秒鐘,雖然只有一秒鐘的差別,可疊加到出席開幕式的9萬名觀眾中,所產生的時間效應也不容小視!
憑借多年的系統管理經驗,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給所有奧運場館都裝上了“大腦”,實現“不同地域、不同場館”的信息集成,并有序地向指揮中心發送信息和接收指令,使之同時對數以億計的指令進行甄別、選擇,最終達到零失誤。
“紅外幕墻”200公里護奧運場館
王偉是奧林匹克公園場館區的志愿者。讓他感到奇怪的是,有時他繞著場館周邊行走時,當走在路邊的黑色燈柱間,燈柱就會發出一連串“嘀嘀”的響聲,躲開燈柱,響聲就會消失。
王偉所不知的是,這黑色燈柱恰恰就是奧林匹克公園周界的一條警戒線。當行人聽到“嘀嘀”聲時,安保人員已經知道了該人的位置,并可利用攝像頭對其行蹤開始追尋。
據介紹,這就是各場館周界的一套報警系統——“紅外幕墻”。2000余根紅外立柱,防護總周長接近200公里,主要負責58個奧運周界、94個場館區(含場館與配套設施)周界的安全防護。
場館驗證 1500萬人次接受檢查
據介紹,在奧運會期間,觀眾和各類工作人員進入奧運場館所持的有效票證數量達到1300萬張,進入奧運場館的總人次也達到1500萬次以上,每一次進入場館,都要接受電子票證系統的檢查。一位技術人員說:“面對數量龐大的入場觀眾和工作人員,電子票證系統完全可以準確判斷票證真假及冒用情況,并在第一時間提示給現場安檢人員。”
“北京奧運會采用的RFID技術,被首次大規模使用在電子票證識別上,并被證明完全達到預期效果,這是奧運安保工作在技術和理念上的重大進步。”這是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科技奧運工程總工程師馬良杰最實在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