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集團參與研制的“長二F”火箭成功發射神七飛船
航天科技集團參與研制的“長二F”火箭成功發射神七飛船

文章來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 發布時間:2008-09-26
連日來中華民族翹首以盼、世界各國廣泛矚目的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在9月25日21點10分開始成為現實。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托舉神舟七號飛船沖破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夜幕,經過583秒征程,飛船準確入軌。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將聯手完成中國人的首次太空出艙活動。預計,出艙活動將于9月27日開展。
這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戰略第二步第一階段任務的首次重要飛行,也是在全國人民抗震救災、成功舉辦北京奧運會背景下組織實施的一項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科技活動。
與前兩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相比,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將實施我國航天員首次空間出艙活動,突破和掌握出艙活動相關技術,同時開展衛星伴飛、衛星數據中繼等空間科學和技術試驗。
3名航天員中,翟志剛為飛船指令長。按照計劃,一名航天員將身著我國研制的“飛天”艙外航天服進行出艙活動,回收在艙外裝載的試驗樣品裝置。另一名航天員將身著從俄羅斯引進的“海鷹”艙外航天服在軌道艙內予以協助。還有一名航天員留在返回艙作技術支持。
在此次飛行任務中,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的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和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分別承擔了火箭系統和飛船系統的研制工作。這是載人航天工程七大系統中最核心的兩大系統。
長征二號F火箭是目前我國唯一用于載人發射任務的運載器,是可靠性指標最高的火箭。該火箭采取垂直總裝測試、垂直整體運輸和遠距離測試發射的方式,具備在應急情況下使飛船脫離危險區的功能。
神舟七號飛船由軌道艙、返回艙和推進艙三個艙段組成。其中,軌道艙較此前進行了適應性改造,增加了泄復壓、艙外航天服支持等功能,兼作氣閘艙和航天員的生活艙。該飛船可以支持3名航天員在軌最長飛行5天,支持兩名航天員出艙活動。
50多年前,中國的航天事業就是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這片荒涼的戈壁灘開始,踏上漫漫追夢征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人在這里試驗、發射了自己的“兩彈一星”,震驚世界。當新千年的第一縷陽光即將升起時,中國人還是在這里放飛了自己的第一艘神舟飛船。
今天,中國人又從這里啟程,準備打開艙門進行太空活動。一旦目標實現,中國將成為繼俄、美之后世界上第三個掌握出艙活動技術的國家。
此次發射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109次飛行,也是自1996年10月以來連續第67次成功發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