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院成立科技特派團幫助四川安縣災后重建
農機院成立科技特派團幫助四川安縣災后重建

文章來源: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 發布時間:2008-11-17
2008年11月4日,國家科技部在四川成都召開地震災后恢復重建科技特派團對口幫扶工作實施啟動會,科技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農業部、教育部、四川省以及20個對口支援省(市),四川、陜西、甘肅3個省22個重災縣,11個國家部委直屬高校及科研院所的200余名代表參加了會議。
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李樹君副院長代表該院出席了會議,并與受援方四川省安縣人民政府簽訂科技幫扶協議。
作為國資委直屬科技型企業,農機院作為首批11個國家部委直屬高校及科研院所之一組織科技特派團對口幫扶四川省綿陽市安縣,以科技優勢開展災后幫扶,幫助災區恢復生產,是貫徹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對抗震救災工作的部署的具體體現,也是積極履行中央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內容。
按照國家科技部開展地震災后恢復重建科技特派團對口幫扶工作的要求和總體部署,農機院成立了以李樹君副院長為團長、方憲法總工程師為副團長,以及院科技產業發展部、現代農裝公司、中包公司的農產品加工工程、農業工程、種植植保、畜禽養殖、畜禽屠宰加工等有關專業領域10位專家組成的科技特派團,本著“結合需求、結合項目、結合自身優勢、結合國家政策、結合當地實際”的要求,針對安縣的具體需求和農業產業的特點,開展項目合作、技術引進、技術指導培訓等科技幫扶工作,就安縣災后農業恢復生產的新問題、新需求,轉化推廣一批科技成果,攻克農業生產所急需的關鍵技術,建立一批科技示范基地,扶持一批基層科技創新服務組織,發揮科技在抗震救災和災后恢復重建中的作用,推進科技重心下移、服務基層,以科技支援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幫助安縣災區盡快實現農業恢復性生產,促進災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城鄉統籌發展。
11月2日至3日,農機院科技特派團在李樹君副院長、方憲法總工程師的帶領下一行5人深入綿陽市及安縣地震災區一線開展科技幫扶調研。
在安縣調研期間,科技特派團與安縣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負責人座談,商談農機院科技特派團開展幫扶的重點任務和具體安排,并到安縣益昌粉絲廠、安縣豪茂魔芋廠考察調研。
在四川光友薯業有限公司調研期間,特派團就災后光友公司薯業產業發展規劃、光友紅薯博物園建設方案、薯業加工機械發展規等開展論證。
四川省安縣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邊緣,龍門山脈中段,綿陽市西部,與成都平原接壤,幅員面積1404平方公里,總人口51.02萬人,農業人口占85%,是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縣,安縣是國家級商品糧基地縣,國家級雜交水稻制種基地縣,四川省商品糧、油基地縣,四川省優質水稻生產基地縣。汶川地震造成該縣農業系統嚴重財產損失,全縣農作物和蠶業大面積受損,沼氣池、農用大棚、農耕地、農田排灌毛渠、農田田埂、農具等損毀嚴重,損失金額達11.1856億元,作為重要的經濟作物,魔芋加工企業廠房、設備、設施受損6000萬元,種植基地受災面積1.5萬畝,損失3000萬元;畜牧業方面,圈舍受損684.33萬元,畜禽死亡受損23670.84萬元,防疫基礎設備設施受損765萬元,種畜場受損4260萬元;蔬菜方面,受災面積25000畝,經濟損失2000萬元;水產方面,主要是水產動物疫病防治站實驗室和測報點房屋、設備損壞,水產品損失3951噸,經濟損失1.588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