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化油氣并舉 東穩西增筑“長板”
中國石化油氣并舉 東穩西增筑“長板”

文章來源: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 發布時間:2008-11-28
上世紀60年代,隨著大慶、勝利、江漢等幾大油田相繼開發,中國甩掉了貧油國的帽子,基本實現了原油自給。
1978年,中國原油產量突破1億噸,比1963年大慶油田投產時的643萬噸幾乎翻了四番。與此同時,中國拉開了改革開放序幕,國民經濟發展步伐加快,各行各業對石油資源的需求大幅增加。
而到了1993年,隨著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石油供需缺口日益拉大,中國再次成為石油凈進口國,油氣資源供應短缺成為制約國民經濟發展的“瓶頸”。
1998年,在改革開放澎湃的浪潮中,石油行業進行了大重組,上下游一體化的中國石化集團公司應運而生。
然而,中國石化上游業務起步時只能以“小、弱、慢”來形容:勘探開發領域小,局限于東部5個老油田和滇黔桂油田,礦權面積僅有6.3萬平方公里;資源基礎薄弱,僅有石油遠景資源量164.8億噸,天然氣遠景資源量6.638萬億立方米,油田大多步入遞減期,儲采比瀕臨危險邊緣,原油穩產形勢嚴峻;正逢國際油價低迷時期,油田企業成本壓力大,發展緩慢。
撥開云霧始見日。中國石化油氣勘探開發事業唯有迎難而上,做強做大才能贏得主動。
墾土拓荒擴大油氣版圖
十年來,中國石化油氣勘探事業是一部不斷擴大油氣版圖、實現良性發展的墾土拓荒史。
“誰掌握資源,誰就掌握了生產經營的主動權,掌握了發展和提高經濟效益的主動權”,中國石化果斷作出“把資源戰略擺在公司發展戰略第一位置”的決策。
2000年6月,中國石化以“立足大盆地,尋求大發現,實現大發展”勘探思路,在全國范圍內優選登記了一批油氣勘查區塊。
2000年年底,新星公司并入中國石化。中國石化上游實力大為增強,迎來了歷史性發展機遇。
在一個戰略制勝的年代,戰略的謀劃與調整是企業的核心工作,在中國石化更是如此。
2001年,中國石化提出“穩定東部,加快西部,準備南方,開拓海外”的資源發展戰略。
在東部陸相盆地,中國石化堅持富油凹陷精細勘探,在“斷坡控砂、復式輸導、相勢控藏”等為核心的隱蔽油氣藏成藏理論指導下,進入以隱蔽油氣藏勘探為主的新階段,實現石油儲量的穩步增長。2007年,東部老油田年新增探明石油地質儲量約占整個中國石化油氣探明儲量的四分之三。
與此同時,中國石化不斷加大新區拓荒力度。歷史見證了中國石化油氣資源戰略從“發展西部”到“加快西部”,從“準備南方”到“發展南方”的輝煌。
在西部,中國石化以塔河油田為重點,加大疊合盆地縱深勘探力度,塔河油田儲量一年上一個臺階,將中國石化“發展西部”戰略推向“加快西部”高度,探明儲量從1998年底1.58億噸遞增到2007年底7.62億噸,油氣三級儲量由1.59億噸油當量遞增到25億噸油當量,成為中國石化西部地區的重要戰略接替區。
在南方海相接替區域,中國石化成功解決了碳酸鹽巖礁灘相儲層的識別和預測技術難題,2002年、2003年毛壩1井和普光1井相繼獲高產氣流,川東北天然氣勘探的大場面嶄露頭角,發展南方時機已然成熟。2005年,中國石化將上游發展戰略中的“準備南方”調整為“發展南方”。
2006年,中國石化宣布,在川東北發現了國內規模最大、豐度最高的特大型整裝海相氣田——普光氣田。中國幾代地質學家、石油工作者在海相找到大油氣田的夢想得以實現。
普光氣田被公認為中國海相勘探的一個重大突破,是石油工業二次創業征程中一個巨大成果。2007年,探明儲量為3812億立方米,為中國石化天然氣大發展奠定了基礎。
中國石化“走出去”步伐也不斷加快。在海外,中國石化著眼油氣富集區,綜合評價資源潛力與投資環境,優選項目,突出重點,精心施工,使一批國際項目取得了重要進展。2007年,中國石化獲海外權益油達687萬噸。
十年來,中國石化探區面積擴大至100萬平方公里,石油遠景資源量增至266.66億噸,天然氣遠景資源量增至17.42萬億立方米,新增石油探明儲量20.4億噸,新增天然氣探明儲量10219億立方米。
精雕細刻增加油氣產量
十年來,中國石化油氣開發事業精雕細刻,開拓進取,鑄就了一個個輝煌成果,有效提升了油氣開發整體水平,實現了“東部硬穩定、西部快上產、天然氣大發展”的良好局面。
勝利油田、中原油田、河南油田、江蘇油田、江漢油田等東部油田,是中國石化原油產量的根基。只有保持東部勘探區油氣資源穩步增長,才能為實現西部戰略接替和開拓海外資源贏得寶貴時間。
十年來,東部老油田狠抓滾動勘探、新區產能建設和老油田綜合治理工作,加大了低滲、稠油、特殊巖性油氣藏等低品位儲量動用,全方位加強油藏經營管理,高效開發好每一塊油田,實現了產量的硬穩定。
更為重要的是,東部老油田以儲采平衡為目標,加大勘探力度,取得了良好進展,實現了剩余可采儲量的持續增長,為未來發展奠定了基礎。自1999年以來,東部油區產量連續保持在3450萬噸以上,特別是勝利油田在產量降到2665萬噸后,又重新上產到2700萬噸以上。
專家指出,在“十一五”乃至更長一段時間內,東部老區仍將是中國石化產量的主要集中地區,其戰略地位不會動搖。
塔河油田針對碳酸鹽巖縫洞型油藏特點,展開深層鉆井和油層酸壓等關鍵技術攻關,確保了塔河油田快速上產。十年來,塔河油田原油產量由39萬噸躍升至600萬噸。
改革重組10年來,中國石化油氣勘探開發版圖不斷擴大,探區面積從6.3萬平方公里增加到100萬平方公里,原油產量從3611萬噸增至4200萬噸,天然氣產量從35億立方米增至81億立方米。
鄂爾多斯盆地的大牛地氣田,目前已建成年產能超20億立方米,為保證北京供氣作出了重要貢獻。目前正在建設綠色能源大動脈——川氣東送工程,到2010年底將建成年產120億立方米凈化天然氣產能,真正實現“天然氣大發展”。
十年來,中國石化原油產量保持穩定增長。原油產量從3611萬噸增加到4200萬噸,年均增長65.4萬噸;剩余石油可采儲量從3.1億噸增加到3.93億噸;天然氣產量從35億立方米增加到81億立方米,剩余天然氣可采儲量從457億立方米增加到1320億立方米。
油氣田整體開發水平不斷提高,穩產基礎不斷增強。油田采收率年均提高0.3%,綜合含水率穩定在88.3%,自然遞減率和綜合遞減率分別控制在16%和7.5%左右;氣田采收率提高2.9%。
勇于創新架起發展“金橋”
強烈的歷史使命感、社會責任感和自身發展需要驅使中國石化的石油人不斷去開拓,去創造。
十年來,中國石化油氣勘探開發的征程中,胸襟、膽識、激情、創新貫穿始終。中國石化在取得大突破、大發現的同時,也收獲了更多的啟示,它將引領中國石化未來的上游事業不斷深入,更加精彩。
——解放思想是上游發展的關鍵。油氣勘探開發沒有禁區,中國油氣勘探開發史就是一部解放思想史,是一個從未知到已知,再向新的未知不斷求知、求真的實踐過程。普光氣田的發現與探明就是一個解放思想、創新思維、大膽探索的成功范例。如果沒有找氣思路由構造圈閉到構造——巖性圈閉的轉變,如果沒有對“開江─梁平海槽”的否定,如果沒有沖破石炭系目的層的禁錮,就沒有普光氣田的一鶴沖天。
——理論創新是上游發展的根本。東部老區勘探目標的隱蔽化、復雜化,使得原有的地質理論黯然失色、風光不再。中國石化大力倡導新勘探形勢下地質理論創新,建立以“斷坡控砂、復式輸導、相勢控藏”為核心的隱蔽油氣藏成藏地質理論,實現了地層、巖性油氣藏勘探的重大突破。在川東北海相領域,建立深層碳酸鹽巖優質儲層“三元控儲”模式、海相油氣“多元生烴”和天然氣富集的“復合控藏”模式,構成了普光氣田發現的主要理論基礎。
——技術創新是上游發展的動力。上百年的油氣勘探開發實踐證明,技術進步能夠推動石油工業的飛速發展。沒有精細的工藝技術,就別想在只有足球場大小的小斷塊、低幅度的地層巖性圈閉中找出深藏不露的油藏。由于技術創新,得以形成以地層巖性油氣藏和斷塊油氣藏為主的隱蔽油氣藏勘探技術系列,才能確保東部老區石中剝玉。川東北形成的復雜山地深層碳酸鹽巖儲層預測為核心的勘探技術系列,有力推動了南方海相天然氣勘探進程。在油田開發上,油藏精細描述、提高單井產能及提高采收率配套技術和以聚合物驅為主的三次采油技術系列的形成,水平井技術大力推廣應用,HDCS技術對特超稠油油藏有效開發,確保了東部產量的硬穩定;超深層縫洞型碳酸鹽巖油藏開發技術使塔河油田得以加速上產。
——管理創新是實施資源戰略的保證。中國石化在新區實行“集團化決策、項目化管理、市場化運行、社會化服務”的風險管理模式,充分發揮集團化優勢,得以集中力量實施快速展開,降低油氣發現成本。在短短兩年內,國內發現的普光氣田大大短于國內外同型油氣田的5~10年平均發現周期;普光鉆井深度超過5000米,但技術可采儲量發現成本遠低于國內的平均成本及世界石油公司的水準,正是這一管理模式優勢的體現。
——持之以恒是勘探制勝的法則。油氣勘探是對地下未知領域的探索,不可能一蹴而就。塔河油田是10年孕育,10年徘徊后實現突破;大牛地氣田是“二下汾渭、重回慶華吳、二上河套、再上內蒙”曲曲折折,50年三代人不懈堅持,永不放棄的結果。中國石化在各大區塊的油氣勘探,在基本石油地質條件具備的前提下,就必須在堅持中求機遇,在堅持中求勝利。